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相關專家學者探討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現狀——

加快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科技自立自強·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本報記者 黃曉慧 喻思南
2024年02月05日08: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數據來源:中國科協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我國科技期刊快速發展,學術影響力持續增強。日前,記者從中國科協第十屆全國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獲悉: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實施4年多來,我國世界一流期刊建設取得新成效,影響力進入本學科國際排名前5%和前25%的期刊數量分別增長5.6倍和1.8倍。本期報道特邀4位專家學者,探討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相關問題,探索如何加快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

——編  者  

嘉  賓:

劉興平(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創新部部長)

吳尚之(中國期刊協會會長)

呂建華(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

程  磊(《細胞研究》編輯部主任)

創新體制機制,激發期刊編輯人員積極性

呂建華:優秀的科技期刊編輯需要具備敏銳的科學眼光和較高的學術判斷能力。我國的科技期刊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高校、協會等機構,優點是較為規范,但也存在辦刊內生動力不足等情況。實際上,科技期刊辦得好是可以實現盈利的,期刊的影響力和公信力越高,優秀論文的作者就越願意來投稿,訂閱量也會提升,從而改善期刊經營狀況,進而形成發展的良性循環。

程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領域、新知識不斷涌現,優秀的科技期刊編輯要具備持續學習的能力,緊跟科研動態,不斷拓展知識面和專業能力。目前,大部分國內科技期刊在編輯人員待遇、職稱評定、職務晉升空間等方面還有待提高。近年來,國外出版集團紛紛在國內設立辦事機構,搶灘布局。面對競爭,國內科技期刊亟須制度創新,在引才、留人等方面探索更靈活的制度,以激發編輯人員辦刊的工作積極性。

吳尚之:要推進人才體制機制改革,落實和完善人才政策措施。在科技期刊人才管理使用方面,給予一定的選人用人自主權。期刊主管主辦單位要在崗位設計、業績考核、職業榮譽等各個方面,針對優秀期刊人才出台相應的專項支持措施。要優化人才結構,加強人才布局。科技期刊人才的培養,要適應事業發展、技術進步、產業轉型的要求,加強針對性、前瞻性,逐步解決人才結構失衡問題。在科技期刊出版單位中,青年編輯出版人員是主體。除了以事業留人,還要以待遇留人、以服務留人,讓青年人才能夠安身、安心、安業。

堅持學術為本,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

呂建華:影響因子能說明期刊的受關注程度,但不能等同於國際影響力。發表重要的科研成果、高質量的論文是科技期刊的立刊之本。好的科技期刊應具備國際視野,聚焦領域內前瞻性研究。以大氣科學為例,中國的學者也可以關注國外的氣象問題,中國的科技期刊也可以刊發有關國外氣象的研究成果。隻有期刊重視發表研究全世界科學問題的論文,才能吸引世界范圍優秀的科學家前來投稿。

程磊:影響因子可以衡量期刊對學術界和科研成果知名度的影響力,但高影響因子不能與高國際影響力畫等號。期刊真正的影響力取決於發表論文的質量。回溯《細胞研究》30多年的成長之路,堅持把論文質量作為重中之重,是其能夠從一本普通期刊躍升為生命科學領域重要國際期刊的原因之一。從早期通過邀請頂尖科學家發表綜述來提高引用率、影響因子,到近年來改善發表環境、為優秀稿件建立“快審快發”的綠色通道,不斷發表“概念首創”的原創成果,《細胞研究》依靠發表重要科研成果積累了在業內的口碑和影響力。

劉興平:近年來,我國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顯著增長,但是在國際學術界的認可度還不夠高,發表重要原始創新成果還不夠多,在提升國際影響力方面還需持續努力。要堅持學術為本,重視期刊刊載成果本身的創新意義、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時刻關注本領域重大科學進展和發現,有針對性地組約高水平團隊最新成果,第一時間搶抓優質稿源,以質取勝鍛造期刊學術品牌。要吸納國際優秀辦刊人才,建立與全球頂尖學術會議、一流科研機構、知名學者社區的常態化聯系,積極邀約優質稿件。要應用先進的數字出版平台,增強發表服務能力,通過多種渠道加大成果傳播推廣,擴大品牌影響力。還要從“小而精”向“大而強”轉變,有意識地提升期刊載文量,擴大期刊作者群體。

展示重要成果,為青年科學家提供舞台

呂建華:很多國內英文科技期刊採用“借船出海”模式,和國際出版集團合作,採取開放獲取模式,但論文帶來的訂閱收益大部分歸平台所有。我們應加快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自有出版平台。目前,國內有很多青年科學家正在探索,例如由百余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共同創辦的《創新》(《The Innovation》),是一本綜合性期刊,完全由青年科學家自發組織運營,令人耳目一新。

程磊:論文作者、編輯、審稿人之間是互相促進的關系,在科技期刊這個學術平台上共同推進科學發展。2018年開始,《細胞研究》編輯部每年都會組織召開國際高端學術會議“Cell Research分子細胞科學國際研討會”,邀請國際頂尖科學家來做學術交流,同時為青年科學家提供舞台,並通過舉辦國際學術會議掌握學術主動權。

劉興平:為了更好地發揮科技期刊作為基礎研究、學科發展、技術研發和應用橋梁平台的重要作用,需要關注以下幾點。一是展示重要成果。既要密切聯系一線專家學者,發現、組約優質論文,也要擴大稿件范圍,提升發文規模,把自身打造成承載高水平成果的平台。二是引領催化學科發展。要積極研判學科前沿發展方向,圍繞熱點策劃組織重大學術會議,繁榮學術交流,促進學科傳承和創新。三是深化產學研融合。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重大科研項目、重大技術創新,發表在工程實踐中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推動創新成果更好、更快地轉化到生產應用中去,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05日 11 版)

(責編:鄧楠、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