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人民網看陝西

2023年陝西考古成果豐碩 “六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揭曉

2024年02月02日10:52 | 來源:人民網-陝西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西安2月2日電(記者李志強、鄒星)記者從陝西省文物局了解到,2023年陝西共開展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800項,調查面積456.455平方千米、勘探面積3460余萬平方米,發掘各類遺跡約7000余處、出土各類文物約4.2萬件(組)。

2月2日,“2023年陝西六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入選項目分別是清澗寨溝遺址、韓城陶渠春秋京邑遺址、寶雞下站遺址、漢唐漕渠與昆明池遺址、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北城墓地、神木楊家城城址。

清澗寨溝遺址

寨溝遺址出土的玉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寨溝遺址中后劉家塔墓地出土玉獸面飾。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寨溝遺址及附近區域的考古工作是近年來商代方國考古的重大突破。發現了黃土丘陵地區規模最大的商代中心聚落,和殷商文化圈以外數量最多的甲字形大墓,為幾十年來黃土丘陵地區不斷出土的銅器群找到了明確的考古背景。出土的大量青銅車馬器、兵器、玉器、骨器、漆器、龜甲等文物與殷墟文化十分接近,為探討陝北地區商代方國政治地理結構、了解殷墟時期中原與邊陲地區文化交流與互動提供了較為珍貴的考古資料。

韓城陶渠春秋京邑遺址

韓城陶渠春秋京邑遺址出土的西趙M4陶器組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韓城陶渠春秋京邑遺址出土的西趙M4出土玉玦。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陶渠遺址是繼梁代村芮國遺址之后又一處可確定的春秋早期畿內封邑遺址。此次考古發掘明確了遺址的布局、結構和內涵,為研究春秋早期畿內封邑提供了標本,為全面、立體復原京邑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對周代分封制、政治地理有重要意義。

寶雞下站遺址

寶雞下站遺址出土的玉質車馬器及玉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寶雞下站遺址出土的祭祀玉器組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畤祭是秦的祭祀傳統,秦漢兩代在雍地先后設立五畤進行祭祀,史稱“雍五畤”。下站遺址的祭祀遺存數量龐大、內涵豐富,與雍五畤之一的密畤在位置上有唯一對應性,遺址出土的“密”字陶文,進一步明確了下站遺址即為密畤所在地。下站遺址作為目前國內發現的先秦至西漢時期性質最為明確、延續時間最長、保存最為完整的國家祭天遺存,為研究此階段祭天禮制及其演變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漢唐漕渠與昆明池遺址

昆明池西岸出水口發掘。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漢唐漕渠與昆明池遺址考古是國家文物局“大考古”理念的重要先行者和杰出踐行者。它不僅確定了漢武帝為開辟“絲綢之路”而開鑿的昆明池的池岸線、池深、庫容及相關要素,還明確的發現、確定了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漢唐漕渠的取水口和部分渠身,共同構成了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漢唐時期水利工程考古。該項考古驚喜地發現了“八水繞長安”中久已不存的滈水,並籍此確定了周都鎬京的東界、南界,共同構成了周代都城和水利考古的重要發現。

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北城墓地

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北城墓地出土的陶俑及鎧馬。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北城墓地出土的陶牛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

一個部族、一座墓地,三百余年間持續使用,布局完整、規劃有序,延續民族固有習俗。北城墓地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從十六國北朝延續至隋唐時期規模最大的一處獨立墓地,使我們從新的視角重新認識了十六國北朝時期的墓葬制度和喪葬習俗,對十六國北朝至唐初三百余年間,北方復雜歷史背景下長安地區的人群構成、文化融合過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啟示作用。它不僅是一處布局完整的墓地,更是少數民族逐漸融入中華民族的典型案例,它從葬制、葬俗、排列以及墓葬方向、遷葬的方式和歸葬祖塋的習俗等全方位展示了這一民族融合的過程,是從考古學角度解讀和闡釋中華文明融合與發展的絕佳范例。

神木楊家城城址

楊家城內城南門出土的建筑構件。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楊家城內城南門出土的兵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麟州為唐宋時期的西北邊關重鎮,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北宋名將楊業一族生於斯,長於斯。此次考古發掘的楊家城城址由東城、內城、西城、北城四座小城組成,城垣輪廓清晰,軍事性質濃郁,為全國少數保存較為完整的唐宋時期州縣城址。結合地望、文獻等証據,可以確定楊家城即為唐宋時期的麟州城。該城址的考古發掘,不僅為研究北宋時期的地方軍事策略、城防設施、建筑結構等提供了重要資料,還對於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

(責編:鄒星、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