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不斷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人民時評)

李 斌
2023年11月14日08: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應對大澇大災,大建和大治必須兩手抓、兩手硬

全方位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努力實現防災關口更靠前、減災基礎更牢固、救災機制更靈敏

治理水患,歷來是安民興邦的大事。北方入冬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河北考察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強調“大澇大災之后,務必大建大治,大幅度提高水利設施、防汛設施水平”,要求“加快完善防洪工程體系、應急管理體系,不斷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為整體提高京津冀地區的防洪能力指明了方向,為各地全力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供了遵循。

防災減災救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是衡量執政黨領導力、檢驗政府執行力、評判國家動員力、體現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這是一個基本國情。災害多發頻發,決定了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正確處理防災減災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不斷從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實踐中總結經驗,落實責任、完善體系、整合資源、統籌力量,提高全民防災抗災意識,全面提高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也包括水利現代化、應急管理現代化。”應對大澇大災,大建和大治必須兩手抓、兩手硬。特大洪水發生時,北京門頭溝妙峰山民族學校在斷水斷電和通信中斷的情況下,成為附近群眾的“安全島”,累計安置超千人次,從一個側面印証了建好基礎設施、完善建筑物的防洪標准、設好緊急安置點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考察中,提出“既要建好用好水庫等控制性工程,也要完善山區道路、房屋等建筑物的防洪標准”“城市恢復重建要做好防災減災論証規劃,充分考慮避險避災”“防汛抗洪是一盤棋,要深入研究推進京津冀地區防洪工程體系建設”等一系列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筑牢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防線。

水利工程是防汛抗洪的重要安全“屏障”。無論是官廳水庫、齋堂水庫、三家店引水樞紐,還是小清河分洪區、蘭溝窪、東澱、獻縣泛區等蓄滯洪區,在應對洪澇災害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推進水利現代化,必須大幅度提高水利設施、防汛設施水平,加快完善防洪工程體系。最近中央決定增發1萬億元國債,用於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項目建設。高質量推進項目建設,把各項工程建設成為民心工程、優質工程、廉潔工程,必能系統有效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在治理方面,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的沖擊是一條重要經驗。立足我國國情和災害特點,推動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對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維護社會公共安全、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堅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是防災有力、減災有效、救災有序的根本保証。要進一步夯實地方黨委政府防汛救災主體責任,實行防汛救災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與之相應,還要大力提高領導干部風險意識和應急處突能力,切實把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實處。

“善除患者,理於未生”。不斷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需注重抓當前與謀長遠相統一。一方面,應抓緊補短板、強弱項,總結經驗、汲取教訓,繃緊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救大災這根弦,進一步強化措施、落實責任﹔另一方面,應堅持系統觀念,堅持求真務實、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把恢復重建與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韌性城市建設、推進鄉村振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緊密結合起來。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我國自然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極端天氣趨強趨重趨頻,迫切需要全方位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努力實現防災關口更靠前、減災基礎更牢固、救災機制更靈敏。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個民族之所以偉大,根本就在於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都從來不放棄、不退縮、不止步,百折不撓為自己的前途命運而奮斗。”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堅持安全發展理念,不斷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就能獲得更為牢固的安全保障。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14日 05 版)

(責編:鄧楠、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