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陝西穩步推進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本報記者 孔祥武 高 炳 原韜雄
2023年10月28日08: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陝西穩步推進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八百裡秦川有不少“原”,高起而上面平坦之地是為“原”。這兩年,陝西又多了個“原”——秦創原。秦創原致力於成為陝西創新驅動發展的總平台,主攻科技成果孵化轉化產業化。較之2020年,2022年陝西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翻了一番,全國排名穩中有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陝西考察,為陝西發展把脈定向,為新時代陝西指明前進方向。

  “陝西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要有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的志向和氣魄,奮力追趕、敢於超越,在西部地區發揮示范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鼓舞著陝西廣大干部群眾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穩步推進高質量發展。

  產業創新:把握傳統優勢,推進轉型升級

  地處陝西榆林神木市的陝西小保當礦業有限公司二號礦井,地下300米深的礦區,採煤機每40分鐘就可以採2500噸煤。

  在地面上的調度中心裡,工作人員輕點按鈕,便能精准指揮採煤機、轉載機、運輸機等“大塊頭”高效運轉。

  “不下井,便知井下事。現在的礦區,牆面不沾煤、身上不沾灰、鞋子不沾泥。”陝西小保當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征介紹,這座“智慧煤礦”融合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每年可採原煤1300萬噸。

  陝西能源富集,能源產業是傳統優勢產業。“我們發揮能源優勢,堅持做好‘穩、控、轉’,扛牢能源保供安全責任。”陝西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溫志剛解釋——

  “穩”,是穩煤、擴油、增氣並舉,釋放優質產能﹔

  “控”,是嚴控“兩高”項目盲目發展﹔

  “轉”,是加快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轉型發展,同時把傳統能源掙來的“本錢”,投在新能源和非能產業上。

  2022年,陝西原煤、原油、天然氣產量均居全國前列﹔煤化工產業取得長足進步,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煤焦油產能領跑全國。

  “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和現代服務業”,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陝西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指明了方向。如今,陝西半導體、光伏、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正勁。

  2022年底,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硅異質結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6.81%。“這項指標,每提高0.01個百分點都不容易。這次技術突破,對光伏行業發展意義重大。”隆基綠能相關負責人劉玉璽說,“2012年以來,我們已累計投入研發費用200多億元。”

  在西安未來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瞄准的則是“算力”。作為西部首個大規模人工智能算力集群,這裡每秒可進行30億億次半精度浮點計算,相當於150萬台高性能計算機同時運算。靠“算力”驅動,古城西安正在人工智能領域加速發展。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夯實實體經濟之基。如今,陝西單晶硅片、重卡變速器產量全球領先,新能源汽車產量居全國前列﹔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駛入快車道,數字經濟規模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三成。

  最近,陝西又新增3條產值規模上千億元重點產業鏈:煤制烯烴芳烴、太陽能光伏、乘用車(新能源汽車)。“我們要讓陝西經濟在‘長個子’的同時,‘體形’更好、‘體魄’更強。”陝西省委書記趙一德表示。

  成果轉化:走出實驗室,走上生產線

  “20多年來,我進行過3次嘗試,都沒成功,沒想到70歲‘出山’后干成了!”西安交通大學退休教授趙玉清感慨道,退休5年,望著書房裡的一摞獲獎証書、專利証書蒙上灰塵,他心有不甘。

  轉機在2021年到來,當時陝西啟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建設。老教授肯出山,是因為有了兩顆“定心丸”:一是研究了半輩子的離子束非晶碳基超硬薄膜技術﹔二是職務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改革的新規。

  一段時期以來,職務科技成果屬於國有資產,不少科研人員存在“不敢轉”的顧慮。陝西科教資源富集——111所高校、1814家科研機構、上百萬名專業技術人才,然而豐厚的科研成果卻轉化難。

  “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陝西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指明了方向。

  為打通科技成果“變現生金”的通道,2022年3月,陝西在75家高校院所開展“三項改革”試點——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聚力破解“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等難題。

  “感覺就像‘鬆了綁’,多年的夙願實現了。”趙玉清說。他的項目落地西咸新區、入駐秦創原,已成功“闖”入航天、汽車、電子等行業,頗受市場青睞。

  今年初,在試點基礎上,陝西出台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10條措施。截至目前,陝西5.3萬余項職務科技成果實現單列管理,1.2萬余項成果正在實施轉化,317人憑借成果轉化貢獻晉升職稱。

  “三項改革”解除了科研人員后顧之憂,秦創原則為其搭建起創新創業舞台——定位明確:“全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轉化“特區”,總窗口設在西咸新區和西部創新港。

  “科研成果,要邁出‘下書架、上貨架’的第一步,需要多方面立體保障。”在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副主任李利看來,資金支持尤為關鍵﹔懂技術、懂產業、懂市場、懂管理的科技經紀人“牽線搭橋”,同樣至關重要。

  2022年,陝西省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3000億元,居全國第六。西咸新區秦創原總窗口進行“全鏈條服務”的科技經紀人團隊,目前已有158人。

  綠色打底: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和合南北、澤被天下的“中央水塔”秦嶺,蜿蜒千裡的九曲黃河,逶迤東去的長江最大支流漢江……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秦嶺橫貫東西——陝西,山川形勝。

  “陝西生態環境保護,不僅關系自身發展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而且關系全國生態環境大局。”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激勵著陝西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咬定青山不放鬆。

  要山坡的“被子”,還是要“票子”?前些年,一些陝北人心中,豎著一個大問號。

  困惑在於,黃土高原上,曾荒山蕭索、風沙漫天,“春種一面坡,秋收一袋糧。要再栽上樹,就更沒飯吃了。”

  20多年退耕還林,黃土高坡已“穿上綠衣”。陝北的綠色生機,讓農民初嘗“自然的善意”。然而,陝西黃河流域,仍是生態相對脆弱的區域——這裡的綠,是“淺綠”,而非“深綠”。

  如今,陝西人向“深綠”邁進。

  黃河岸邊,延安市宜川縣晉陝峽谷,山勢陡峭、土壤貧瘠、種樹不易。為“不留一寸荒山”,宜川因地制宜,創造出“石坑客土大苗”的造林法——在斜坡砌壘石坑,從別處調配土壤,栽種不易遭野兔啃食的大樹苗。

  宜川縣林業局局長郝雲峰介紹,2012年以來,宜川用此方法“啃最難啃的骨頭”,已累計造林3.7萬畝。

  植被修復、水土保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陝西打出“組合拳”,將綠色版圖向北推進了400公裡,年入黃泥沙量顯著減少。2022年,陝西黃河流域65個國控斷面中,Ⅰ至Ⅲ類水質斷面佔比93.8%,總體水質首次達優。

  秦巴山深處,漢中、安康、商洛三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地,境內漢江、丹江的年入庫水量佔丹江口水庫的七成。

  日影浮波,煙荷染翠,水鳥翔集。天漢濕地公園,是漢中市民的“后花園”。

  近年來,為了統籌城市發展與漢江生態保護,漢中市鐵腕治水、用情護水、讓民親水,將昔日“臟亂差”的舊荒灘,建設成了新公園。

  為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陝西交出新答卷:2022年,陝西長江流域46個國控斷面中,水質全部達到Ⅱ類以上,優良率100%。

  心懷“國之大者”,陝西奮力當好秦嶺生態衛士。陝西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趙甲宏介紹,秦嶺陝西段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優良”等級的面積佔比提升至99.3%,讓秦嶺美景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的目標正在變為現實。

  青山蒼翠、大河安瀾,三秦大地用“含綠量”打底,孕育出高質量發展的“含金量”。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延安市洛川縣副縣長張軍旗說,“嘗到‘綠色紅利’的百姓,在鄉村振興中樂享全新的生活。”

  開放突破:打造內陸開放高地,打開發展新天地

  “我的家鄉陝西,就位於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站在這裡,回首歷史,我仿佛聽到了山間回蕩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裊裊孤煙。”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出訪中亞時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

  時代造就機遇,機遇成就夢想。

  10年時光,不沿邊、不臨江、不靠海,深居西北腹地的陝西,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打開發展新天地。

  黃土地上,有了大港口,中歐班列“長安號”奔馳不息。

  日前,伴隨一聲清脆的鳴笛,“長安號”光伏專列從西安出發。搭乘“出海”的,是隆基綠能50個集裝箱光伏組件,經過長途跋涉,抵達目的地烏茲別克斯坦。

  “黃土地上,吹來徐徐‘海風’。”西安自貿港建設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小軍介紹,中歐班列“長安號”目前常態化開行國際干線17條,基本覆蓋中亞、南亞、西亞及歐洲地區主要貨源地。

  “鋼鐵駝隊”奔赴“一帶一路”,為陝西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澎湃動能:2022年,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量首次突破4600列,運送貨物411.7萬噸,開行數量、貨運量、重箱率3項關鍵指標均居全國前列。

  路越走越寬,眼界也越來越廣闊。陝西企業打開思路與視野,不斷拓展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

  前陣子,陝汽控股集團駐塔吉克斯坦營銷區區域總經理孫東波非常忙碌。“年初,當地客戶有車輛採購計劃,要求配置特殊,交付時間緊。”孫東波忙著問需求、調訂單,“聽到客戶很滿意,這才鬆了口氣。”

  今年前8個月,陝汽控股集團出口銷量超過3.69萬輛,同比增長逾八成。陝鼓、法士特、愛菊糧油……越來越多的陝西本土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走出去”。

  搭乘“一帶一路”快車,陝西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實現互利多贏。

  “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今日陝西,正迎來機遇疊加、優勢迸發、要素匯聚的關鍵當口,駛入創新引領、開放突破、追趕超越的快車道。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28日 第 01 版)

(責編:李志強、魏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