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陝西

陝西省運動會歷史沿革

2022年07月15日09:51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陝西省運動會歷史沿革

  陝西省運動會是我省競技水平最高、規模最大、輻射帶動作用最強的綜合性運動會,由陝西省人民政府主辦,從1952年的第一屆到即將啟幕的第十七屆,至今已走過70個春秋。

  陝西省第十七屆運動會將於8月6日在榆林市開幕,這是在喜迎黨的二十大召開之際,在我省成功承辦全國第十四屆運動會之后,舉辦的又一場體育盛會。

  陝西省第一屆運動會:1952年10月11日至16日在西安市人民體育場舉行,為節省人力物力,與西安市首屆運動會合並運行。設田徑1個大項,表演項目有體操、籃球、排球、壘球、國術、摔跤、自行車、石鎖、沙袋、拔河、負重跑等,350余名運動員參賽,22人破15項新中國成立前的田徑省紀錄。

  陝西省第二屆運動會:1958年10月2日至14日在西北體育場舉行,比賽設田徑、球類等21個項目,3189名運動員參加,4人5次破4項全國紀錄,59人66次破53項省紀錄。

  陝西省第三屆運動會:1959年4月19日至28日在西安市人民體育場舉行,比賽項目設有田徑、乒乓球、公路自行車等9個項目,共14個單位1837人參加。

  陝西省第四屆運動會:1964年10月18日至26日在陝西省人民體育場舉行,比賽設有田徑、三大球和自行車等13個項目,1352人參賽,18人22次破21項省紀錄,3人達運動健將標准。

  陝西省第五屆運動會:1971年9月19日至10月5日在西安、漢中等5地市舉行,比賽設田徑、乒乓球、三大球、武術、體操共7個項目,1352名運動員參賽,有3人4次破省紀錄,8人達運動健將標准。

  陝西省第六屆運動會:1975年5月1日至18日在西安、寶雞等6地市舉行,比賽設體操、乒乓球、射擊、田徑、籃球、足球、排球、手球、武術(表演項目),1878人參賽,14人、18隊36次破8項省紀錄。

  陝西省第七屆運動會:1978年8月1日至9月30日在西安、漢中等5市縣舉行,比賽設有田徑、體操、三大球、乒乓球、射擊、無線電收發報、摩托車、航海模型、武術、棒球、壘球、公路自行車、航空模型、游泳等16個項目。於吉平以579環破跑豬標准速射572環世界紀錄,5人3次破3項全國紀錄,182人176次破54項省紀錄。

  陝西省第八屆運動會:1982年6月1日至9月11日在西安、銅川等6市縣舉行,比賽設田徑、三大球、乒乓球、舉重、柔道、射擊、武術、游戲、公路自行車、航海模型共12個項目,2731人參賽,96人105次破58項省紀錄。

  陝西省第九屆運動會:1991年8月21日至28日在西安舉行(部分項目在寶雞、咸陽、戶縣),比賽項目設田徑1個大項,表演項目有體操、籃球、排球、壘球、國術、摔跤、自行車、石鎖、沙袋、拔河、負重跑等,350余名運動員參賽,22人破15項新中國成立前的田徑省紀錄。

  陝西省第十屆運動會:1994年8月21日至28日在西安舉行,行業組設田徑、游泳、三大球、健美操等13個項目,地市組設田徑、游泳、射擊、國際式摔跤、體操、籃球、排球、乒乓球、舉重、柔道、賽艇和皮劃艇,也包括有潛力的武術、女子舉重和中國式摔跤。

  陝西省第十一屆運動會:1998年9月22日至29日在西安舉行,地市組設田徑、游泳等14個項目,行業組設田徑、健美操等12個項目,共計2081人參賽,有7人7次打破7項省紀錄、2人達運動健將標准。

  陝西省第十二屆運動會:2002年8月10日至18日在西安舉行,全省21個行業體協的1225名運動員參加了行業組14個大項的比賽。青少年組2333人的參賽總人數上比上屆多50%。共有3人次創3項省紀錄,79人次24對創101項省青少年紀錄。

  陝西省第十三屆運動會:2006年8月在西安舉行,青少年組設足球、籃球等16個項目,行業組設田徑、游泳等19個項目,參賽運動員和裁判員5000余人。

  陝西省第十四屆運動會:2010年9月3日至7日在西安舉行,11個地市31個廳局、中央駐陝單位和大型企事業單位等報名組團參賽,與會人員達到7000余人。比賽分為青少年組和行業組兩個組別進行,共設置30個大項,615個小項。其中青少組設射箭、田徑、籃球、拳擊等16個大項﹔行業組設田徑、游泳等14個大項。

  陝西省第十五屆運動會:2014年8月15日至20日在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寶雞舉辦,此次運動會是四年一屆的陝西省運動會採取申辦制之后第一次由地市承辦。青少年組設足球、跆拳道共18項,行業組設游泳圍棋、跳繩、趣味田徑共18項,7200余人參賽。

  陝西省第十六屆運動會:2018年8月16日至21日在咸陽市舉行,分青少年組和行業組兩大類別,青少年組設置田徑、足球、體操20個大項,行業組與省直機關第八屆職工運動會合並舉行,2萬余人參賽。

(責編:鄧楠、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