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神秘面紗”!陝西考古博物館今起試行開放
陝西考古博物館的百年使命

陝西考古博物館內展出的西漢早期彩繪陶器。本報記者 張辰攝
當文明的曙光照耀人類最初的面龐,人類一面執著前行,一面自豪回望。第一柄石斧、第一隻陶罐、第一個銅鼎、第一把鐵犁……它們是智慧的結晶,更是文明的記憶。
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記憶藏在中國的大地上,也藏在每個國人的心裡。它字裡行間書寫的是民族的血脈和傳奇,發現它是使命,傳承它是熱愛。
用遺跡實証民族的過往是中國考古人的初心,這初心中充滿了愛國的情感。曾經,在滿目瘡痍的中國,以保存國故、重建古史、振奮人心為宏願的中國學術界將目光投向了西北地區,一批身著長衫大褂的社會精英在陝西尋求以實物資料索解周秦漢唐史跡、探索民族淵源,叩問大地,上下求索。
他們不會想到,百年后,陝西終以一座考古博物館完成了他們當初的使命。
一把洛陽鏟,在愛國情中實証文明信史和華夏史脈
930年前,陝西藍田的呂大臨寫下《考古圖》。當然,把文物作為金石學研究的呂大臨不會想到,在他故鄉的土地上,考古最終超越了他當初“探其制作之源,以補經傳之闕亡,正諸儒之謬誤”的方向而最終成為實証中華文明信史的重要學科。
1921年,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遺址的發掘,開啟了中國現代考古學大門。此時,距離呂大臨著錄《考古圖》已過去829年,而主持此次考古的瑞典人安特生,卻將考古發掘的結論導向了“中國文化西來說”。
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西方通行的史學觀點卻認為中國的文明史隻能從四千年前的夏代算起,此前的一千年隻能作為傳說對待,原因是缺乏實物証據。
中國人的歷史需要中國人來証明。13年后,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把目光投向陝西,在寶雞斗雞台開啟對周秦歷史文化的實証和研究。
彼時在寶雞考古工地上,有一位年輕人的身影,他就是后來成為中國考古學大家的蘇秉琦。這一年,他剛剛從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畢業。在這裡,他觸摸著周人的瓦鬲。這些瓦鬲向他講述了商人、周人及至秦人之間文化傳遞的“秘密”。在陝西的土地上,蘇秉琦不僅開啟了中國現代考古的類型學研究方法,也懂得了考古工作者的歷史使命。1994年,蘇秉琦過85歲生日時,他的學生寫下祝壽詞:“歷史已逝,考古學使他復活。”
蘇秉琦這樣解釋他的探索:“考古學最終是為闡明把億萬人凝聚到一起的基礎結構。”
凝聚億萬人,似乎每一位挖開陝西土地的考古學家都有這樣的體驗。1954年,31歲的石興邦,在西安城東郊開始了半坡遺址的挖掘。在一座六千多年前的村落,留下神秘的人面魚紋盆、尖底瓶、孩子的瓮棺、女人的紡輪……這是中國考古學歷史上第一次發掘出古人類完整的史前居住遺跡。1958年,我國首座遺址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建立。石興邦說,他就是想通過這個博物館讓中國人了解史前的中國。
考古學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在陝西的土地上,這樣的論斷不斷地被証實——每一處考古發現都重現著歷史,展示著中華民族歷史的榮耀。陝西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這樣評論陝西考古的意義:陝西考古為中國文明起源形成多元性和發展過程提供全新研究資料。
洛陽鏟就是歷史的如椽巨筆。文明的熠熠光輝終將通過這柄手鏟刻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這樣評論考古工作者手中的手鏟:一把手鏟連通古今,把春秋代序的細節延伸至遠古蠻荒,使王朝更替的真實生動觸手可及,將文明發展的歷史娓娓道來……這柄手鏟也掘出了陝西考古博物館的大部分重要館藏。100年,20余萬件出土文物,數以千計的古代遺址,數代考古人的不懈努力,為這座以考古為主題的博物館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所研究院,在黃土地建世界一流考古研究機構中國樣板
如果說一柄手鏟是連通古今的鑰匙,那麼研究機構則更像是文明薪火相傳的學校。
1958年,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主導了第一次全省文物普查。同年11月,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正式組建。誰都不曾懷疑,陝西的考古研究注定會成為中國考古事業輝煌的一頁。
從潼關到隴原,從塞北沙漠到漢水盆地,從115萬年前的藍田人,到五六千年前的半坡人,直至周秦漢唐,陝西考古走出了自己的風採!
1979年中國考古學會成立大會在西安召開,考古學迎來新的春天。改革開放以來,陝西考古邁上快速發展的軌道,法門寺地宮、漢陽陵、北周武帝孝陵等重大考古發現不斷改寫我們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乾陵博物館、法門寺博物館、漢陽陵博物院、梁帶村芮國博物館等蜚聲中外的博物館,成為展現中華文明輝煌成就的重要載體。
進入21世紀,陝西考古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在人類起源探索方面,秦嶺地區、黃河沿岸舊石器時代考古,特別是漢中疥疙洞遺址的發掘,首次在秦嶺地區發現早期現代人化石,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早期現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學說提供了重要考古學証據。
在探尋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方面,高陵楊官寨、延安蘆山峁、神木石峁等遺址先后被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研究課題項目。其中,楊官寨遺址是關中地區已知的廟底溝時期唯一有完整環壕的聚落遺址、國內首次確認的廟底溝時期的大型成人墓地,意義重大。石峁遺址的發現尤為引人注目。近10年來的考古收獲表明,石峁城址是距今4300年至3800年間東亞地區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巨型石雕、精美玉器、壯觀的石砌城垣,無不展現了黃土高原上早期王國都邑的輝煌。
唯有前行可抵歲月漫長,打造世界一流考古研究機構中國樣板,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有自己明確的目標。
64載春華秋實,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先后有40余項考古項目獲“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田野考古獎”“中國考古新發現”“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等重大榮譽。
陝西考古工作機構先后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瑞士、澳大利亞、日本、韓國、越南、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和地區的30多所知名高校與文博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合作關系。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成了中國文明史、東方社會史乃至世界文化史研究的重要陣地,在世界考古領域獨具魅力。
一座博物館,在新時代開啟中國考古新篇章
陝西的考古人常常思考,如果說百年前的洛陽鏟挖出的除了文物還有一片愛國心,那麼今天的考古事業究竟應該由什麼來承載?
陝西的考古事業造就了無數的博物館。從1958年開始,陝西幾乎每十年就有一個依托重大考古發現建設的博物館出現,孕育了半坡、秦始皇陵兵馬俑、法門寺、漢陽陵等一批蜚聲中外的大型遺址博物館,成為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金色名片”。
似乎隻有一座博物館才能承載令人驚嘆的發現。而一座考古主題的博物館,無疑能讓每個普通人更深刻理解考古學的真正含義。它不是挖寶,不是探秘,甚至都不僅限於補全一段歷史,它體現的是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
基於豐富的考古研究成果,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籌建了國內首家考古博物館——陝西考古博物館。博物館按照科研和展示相結合的原則,分設“一館五中心”,包括了考古博物館、科技考古中心、資料信息中心、公眾考古中心、后勤動力中心及科研中心。博物館通過多種手段集中展示考古學家如何通過豐富的地下物質遺存,來解讀輝煌的中國古代文明,旨在弘揚傳統文化,增加文化自信。
“通過一組組器物讓人們重返文明現場,洞悉歷史秘密,是陝西考古博物館的使命。”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種建榮說。
科學發掘、保護利用、闡釋展示,是陝西考古博物館的定位。這座博物館將向社會大眾介紹考古學理念、技術和方法,還有考古人的執著和考古學的魅力。
歷史總以默契致敬執著,從1921年仰韶文化開啟中國現代考古,到2022年陝西考古博物館開館,中國現代考古學以百年歷程完成了從田野零星調查到博物館系統展示研究的進步。陝西考古博物館裝下的已經不再是幾組文物,或是考古工作的一面,抑或是文明現場的一瞥,它裝下的是百年來考古工作者的赤子心。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考古學正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堅強支撐學科。秦嶺山腳下的中國第一座考古博物館無疑在承載中國考古百年使命的同時,也用無比的自信開啟了中國考古的新篇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