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生產的活化石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孟樹鋒談耀州窯

孟樹鋒正在創作。 本報記者 孔垂楠攝
耀州窯始於唐,成於五代,盛於宋,延續1400年爐火不熄,是一個自成窯系的北方著名窯場,是中國古陶瓷史上重要的符號。耀州窯至今仍保留著傳統手工制作技藝,堪稱“古陶瓷生產的活化石”。
“陶瓷燒制技藝分為原料加工、成型、燒成3大工序。燒是陶瓷最重要的工序,佔半壁江山。就具體工序而言,受制瓷材料性能、工匠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我國南北陶瓷燒制技藝在工藝細分上存在一定差別。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帶有鮮明的地方性。”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孟樹鋒表示。
耀州窯制瓷原料成分與南方窯系制瓷原料成分形成明顯反差。孟樹鋒解釋,耀州窯當地的地質屬於沉積岩,原料雜質比較大,硅的含量一般在50%至70%,鋁的含量在20%左右,而南方窯系的制瓷原料硅含量一般在70%以上,鋁的含量在10%左右。“我們的原料高鋁低硅,可塑性比較強,燒成溫度比較高。耀州瓷的最高燒制溫度可以達1350攝氏度,但如果越窯瓷器的燒制溫度達到1320攝氏度,瓷器可能就變形了。”孟樹鋒說,“此外,我們的釉料為一元配方,南方的釉料可能需要幾種礦物來配制。我們的原石顏色幾乎跟青瓷顏色一樣,隻要粉碎了,研細了,調勻了,燒就行。這是我們得天獨厚的優勢。”
從原料加工方法來看,南方使用水礅法,耀州窯採用水耙法。“這兩種方法最晚在唐代已經成形,且南北界限區分很清楚。”孟樹鋒說。
三分手藝,七分靠輪子實現。進入成型階段,不管在南方還是北方,拉坯設備——輪子都是傳統制瓷業裡最核心的設備。孟樹鋒說:“輪子就是制陶人的生命線。我們的輪子在唐代用木頭制成,到宋代是石輪,而南方多半是木頭的。我們的輪子高出地面一尺,南方是地輪,有些幾乎與地面平行,甚至還要低。如今,各地拉坯和修坯都在輪子上進行。”
耀州窯青瓷在宋代以刻花見長,刻花工藝繁雜。“刻花是時代風尚,但耀州窯與其他窯系不一樣的是,採用兩刀刻,著力較大,線條深而寬。而南方的福建窯、景德鎮窯,雙線刻一刀,一刀劃過去呈現兩根線條,一寬一窄。”孟樹鋒表示。
材質和工具不一樣,裝飾風格也不一樣。在孟樹鋒看來,耀州窯瓷器刀鋒犀利,流暢活潑,圖案層次分明,工藝難度較大,人文氣息濃厚,地方特色更加濃郁。“我們的樓台牡丹刻花,雍容華貴,不斷在強調、在重復,深淺有度,立體感明顯。”孟樹鋒表示。
在燒成階段,孟樹鋒認為,從窯爐來看,耀州窯和南方窯系最大的區別就是使用馬蹄窯,“馬蹄窯在宋代把窯爐結構的形式發揮到最佳的科學狀態,利於火焰和燒成控制。這也是宋代青瓷登上中國乃至世界青瓷高峰的一個重要因素。”
“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研究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其中蘊藏的歷史、文化、藝術積澱十分深厚。我們要本著科學、客觀、負責、嚴謹的態度,做大量復原試驗,把這項技藝弄懂弄通,讓民族的優秀文化得以傳承下去。”孟樹鋒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