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陝西>>延安

一畝地收益如何從500元增至6000元

——黃龍縣瓦子街鎮的鄉村振興經

本報記者 張權偉
2021年10月03日08:12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畝地收益如何從500元增至6000元

將全鎮土地畝均收益從不足500元增至6000元,農業總產值從不足2500萬元增至5500萬元,實現美麗生態向綠色經濟的轉變,地處陝北高原的黃龍縣瓦子街鎮隻用了3年時間。

“以前覺得咱這地裡種啥都不行,也就隨便種點玉米等糧食作物,夠一家人的口糧就行。但現在不一樣了,田地畝產值翻了好幾番,我們農民的日子也是越過越好。”8月12日,瓦子街鎮小寺庄村村民龐世雲自豪地告訴記者。

土地還是從前的土地,農民還是從前的農民,但為何能在3年的時間裡發生這樣巨大的變化?記者來到瓦子街鎮一探究竟。

冷涼蔬菜成了富民菜

想在瓦子街鎮發展產業並不是一件容易事。一方面,這裡是天然次生林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好綠水青山是發展的底線﹔另一方面,這裡地處川道,平均海拔1100米,氣溫較低,晝夜溫差大,是黃龍縣唯一不能發展核桃、蘋果產業的鄉鎮。

“鎮上不是沒有帶大家探索過致富之路,以前我們這兒就先后種植過烤煙、中藥材等,但收成都不理想。結果大家要麼繼續種植玉米這樣的糧食作物,要麼背井離鄉去打工。”瓦子街鎮副鎮長孫富學說。

為了突破產業發展瓶頸,2018年年初到任的鎮黨委書記趙軍峰進行了深入調研。“我在瓦子街鎮鄰近的鄉鎮工作時,發現同樣的地理條件下,有農民成功種出了高山蔬菜,而且市場還不錯。”趙軍峰說。他思前想后,決定帶領瓦子街鎮群眾“再吃一次螃蟹”,推廣種植冷涼蔬菜。

所謂冷涼蔬菜,是指在氣候冷涼地區夏季生長的蔬菜,屬於錯季、反季節蔬菜。趙軍峰分析,瓦子街鎮發展冷涼蔬菜,一是有品質優勢,這裡地處高山,在涼爽氣候條件下,進行春夏菜延后或秋冬菜提前栽培,可培育其他地方當季難以生長的蔬菜品種﹔二是有市場優勢,7月至9月因關中等地蔬菜茬口交替、夏季高溫等因素,會出現蔬菜供應淡季,高山蔬菜正好彌補淡季供應的空缺。

小寺庄村菜農韓科中去年在政府的號召下種了20畝甘藍,效益不錯,今年他增加到了50畝:“種甘藍比種烤煙和玉米強,我計劃明年繼續發展蔬菜產業,讓自己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經過數年的發展,瓦子街鎮已經建成延安市第一、全省第二的高山冷涼蔬菜基地5000余畝,成功注冊“林間一畝田”商標,兩個村被評為蔬菜“一村一品”專業村,瓦子街鎮獲得延安市“一鄉一業”示范鄉鎮稱號。

香菇棚成了強村棚

為了讓為數不多的耕地得到最有效的開發,瓦子街鎮對每一塊土地的利用價值都進行了分析和評估。張憲村民小組的耕地,在全鎮算是為數不多地勢平坦、光照充足的土地,再加之境內豐富的林木資源,經過鎮上分析,這裡是菌類生長的理想區域。

去年春節剛過,在外學習了半年食用菌種植技術的牛廣林,聽說瓦子街鎮正在鼓勵發展特色棚栽產業,便主動聯系鎮政府,希望能在張憲村民小組發展食用菌產業。雙方一拍即合。當年3月,張憲食用菌基地開工,僅1個月便完成了基礎設施建設。6月,第一批菌棒上架。8月,第一批香菇被成功培育出來。

8月12日,記者在張憲食用菌基地看到,今年的第一茬香菇長勢良好。村民梁懷中在基地裡忙前忙后。“自從基地建成后,我一直在這兒,一邊干活一邊學習種菇經驗,一天收入150元,去年一年就掙了1.5萬元。等學會了,我准備自己也建幾個菌棚。”梁懷中說。

按照鎮上的規劃,基地採取了“基地+農戶”模式,流轉土地35畝,帶動40名群眾在基地就近務工,22戶45人參與到基地建設的土地流轉和管理當中,戶均年增收5000元。此外,基地每年還上交村集體10萬元。

基地負責人牛廣林說:“我們基地積極探索全程托管、入股分紅、賒銷菌棒、回收產品等方式,帶著群眾干、幫著群眾干,免費為群眾提供技術培訓服務,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把錢掙了。”

截至2020年年底,瓦子街鎮已經實施村集體經濟項目13個,村集體經濟收入由不足5萬元增加到78.8萬元,今年年底全鎮脫貧戶預計戶均分紅超3000元。

村民家成了小康家

作為全鎮增收致富的領路人,趙軍峰將農村原有的宅基地也納入助力村民增收的范圍。

在去年以前,偏石村被當地人叫作“三無一爛村”(無院牆、無大門、無新房、爛土路),長期以來村裡“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鮮有村民常年在家。

“90后”李將雖然年輕,但已經在宜川和黃龍創業10年有余。他一直在找尋下一個投資點,偏石村在2020年進入他的視野。他告訴記者:“之前從來沒想過會在偏石村這樣的地方投資,但在實地考察后,發現這裡一是地理條件優越,靠近壺口瀑布和亞洲唯一的樹頂漫步景區,不愁沒游客﹔二是當地營商環境優越,政府支持給力。我便決定在這裡開始新的創業。”

今年5月1日,李將在偏石村投資2500萬元建成的民宿酒店開業,很快成為西安、延安等地游客的最新“打卡地”,每日入住率90%以上。在此之前,瓦子街鎮已經將28處宅基地、40畝閑置土地重新盤活,翻新院落28戶。

村落的翻新、酒店的建成和游客的到來,為村民提供了新的致富渠道。村民朱艷以前一直在家帶孩子,村上發展起鄉村旅游后,她在村裡的民宿打工,每個月工資3500元。家住酒店隔壁的陳家梅更是抓住機遇,在自家庭院開了一家農家樂,僅今年夏天就增收2萬元。據悉,像陳家梅家這樣的農家樂,在瓦子街鎮總共有29家。

趙軍峰說:“在農村,土地就是最核心的生產要素。我們的發展始終要圍繞著如何讓土地升值這樣一個核心理念去進行,推動資金、技術和人才在每一畝土地上都能有機結合,以最優的方式幫助農民獲得最大的產出效益,真真正正夯實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

(責編:鄧楠、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