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

三秦寻“龙”记

2024年02月09日09:12 | 来源:群众新闻网
小字号

原标题:三秦寻“龙”记

  万物迎春,欢乐今宵。今晚过后,便是甲辰龙年。

  十二生肖中,龙是人们唯一想象出来的动物。龙在中华文化中有着勇敢奋进、活力无穷、吉祥如意等多重寓意,寄托着美好的愿景。中华儿女被称为“龙的传人”,中国龙的形象已遍布世界各地。

  除夕前,记者走访了西安市、宝鸡市凤翔区、汉中市汉台区等地,寻找三秦大地上与龙有关的历史传说和民俗活动,为读者朋友送去龙年祝福。

  ■ 地名中的龙元素

  2月5日,记者来到西安地铁2号线龙首原站,站内通道里的文化墙上展示着十几种不同写法的“龙”字及“青龙金匮”等成语、《龙潭》《骊龙》等作品中的诗句。文化墙将龙首原特有的地形地貌和文化内涵展示给市民游客。

  2月5日,西安地铁龙首原站,行人在等待地铁。 记者 师念摄

  关于龙首原的形成,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秦朝时,一条黑龙从秦岭冲出,头向北饮渭河之水,尾向南吸天地灵气。神龙经过时将平地拱起一座土山。土山形似神龙,龙首原因此得名,因地势高又名龙首山。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朱鸿介绍:“龙首原从曲江池一带和丈八沟一带渐渐抬升,以今天未央区龙首村周围为顶,翻越之后,缓缓俯冲渭水。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龙首村向东、西方眺望,基本还能看出龙首原的走向。”

  龙首原因地势高且北面邻河,十分适合修筑王室宫殿。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都是在龙首原修建的。汉长安城立北坡,唐长安城立南坡,龙首原在古代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西安城东,有一条连接东关南街和兴庆宫公园的巷子——卧龙巷。巷子全长500米,弯弯曲曲像一条蜿蜒的蛟龙,两侧苍劲的古槐之根形似龙爪。这是巷子以“龙”命名的原因吗?

  其实不然。卧龙巷虽在明代形成,但其名却与唐玄宗有关。

  唐朝时,卧龙巷的位置横跨隆庆坊和胜业坊。隆庆坊原是唐玄宗李隆基为临淄王时的府邸。李隆基登基后,为避其名讳,隆庆坊被改名为兴庆坊,这里开始被称为“龙潜之地”。后来,人们便用“卧龙”二字给这条巷子命名。明代时,城墙东扩,卧龙巷附近成了东郭城的一部分,居民区逐渐形成。

  在陕西,龙文化积淀深厚。从县城到镇村,以龙命名的地名不胜枚举。

  延安市黄龙县,因黄龙山而得名。相传人文始祖黄帝与蚩尤大战时,应龙力助黄帝,战到最后时已无力回到天上,便化作绵延数百里的群山。黄帝见此悲痛不已,便将这群山以应龙为名。因应龙为千年之龙,又名黄龙,于是人们便将其称为黄龙山。

  榆林市清涧县龙坪村,据《清涧县志》记载,龙坪,原名龙儿鼻,东西两侧悬崖峭壁,两水绕村而相汇,奔数里而入黄河,形似巨龙北来汲水,村恰处龙鼻之处而得名。

  安康市汉滨区双龙镇,境内马家河、方家河蜿蜒而下,俯瞰河流形似龙身,犹如二龙戏珠,因此得名双龙镇。

  ……

  ■ 非遗中的龙形象

  一个个龙形泥塑,一张张龙形剪纸,一个个龙形面花……为了迎接新年,三秦大地的民间艺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融入龙元素,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凤翔泥塑,是具有浓郁西北乡土气息的特色艺术品,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1月24日,记者来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新明的泥塑传习所。民间艺人们围坐在桌前,用画笔在制作好的泥胎上描绘图案。笔锋游走间,一条条形象生动的“龙”便制作完成。展厅内,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被眼前各式各样的龙形泥塑所吸引,离开时还不忘购买几件。

  胡新明父子设计制作的凤翔泥塑。 见习记者 孙亚婷摄

  胡锦伟是胡新明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他回到老家,希望和父亲一道把凤翔泥塑发扬光大。为了迎接龙年,去年5月,他就开始着手设计泥塑作品。如今,3款大龙泥塑、14款小龙泥塑正在批量生产。目前,他已接到订单6000余个。

  “相比父亲创作的第二代泥塑龙,第三代泥塑龙在保持粗塑、细绘、重彩的同时更加讲究比例协调、笔法精美,色彩也有了渐变。”胡锦伟说,一件泥塑龙需要经过翻坯、合坯、粉洗、彩绘、上清漆等过程,并且是工人纯手工制作,加上龙形态复杂,绘制起来比较慢,一个师傅一天只能生产约5个大件、10个小件。目前,泥塑产品供不应求。

  胡锦伟还根据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制作出“龙九子”造型的泥塑作品。比如长着牛角的囚牛、口含刀斧的睚眦、蹲坐远眺的嘲风、形似狮子的狻猊,面庞似虎的狴犴……它们的形象尽可能地贴合了古籍记载和人们的认知,同时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生动可爱。

  在凤翔,除泥塑外,还有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凤翔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邰伟伟为迎接新年,专门设计了“龙凤呈祥”年画。该年画的画面清秀简练,一条蓝色长龙腾云驾雾舞动身体,龙身托起一位美丽的仙女。邰伟伟说:“设计这幅年画时,我参考了明清时期流行的龙形象,加上寓意吉祥的仙女,让年画尽量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龙年剪纸。 武燕作

  在绥德县,“全国十大神剪”武燕创作了一批龙年剪纸。作品中的每条龙因装饰不同而寓意各异:福禄龙周围装饰有铜钱和葫芦,平安富贵龙上有花瓶,连年有余龙身上装饰了金鱼戏莲花……

  “今年,我们按照接到的订单做了几百幅龙年挂历,还根据客户需求为许多商品包装盒制作了龙年剪纸图案。”武燕说。

  ■ 民俗中的龙文化

  2月2日,传统草龙展示活动在汉中市汉台区龙江街道举行。 记者 师念摄

  2月2日下午,汉中市汉台区龙江文化站热闹非凡。伴随着锣鼓声,23个龙舞队轮番亮相。随后,一部分队伍在街上巡游,一部分在站内表演。现场观众热情洋溢,感受着浓郁的过年氛围。

  龙江街道地处汉江与褒河交汇处。历史上,这里的老百姓经常遭受干旱和洪涝灾害,于是敬龙、舞龙成为当地的习俗。

  龙江文化站荣誉站长闫克元告诉记者:“以前天旱时,龙江人会光着膀子在河里舞龙以祈求下雨;天涝时,人们则在河边往草龙上泼煤油,然后将其点燃。”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龙江龙舞更多展现龙江人的团结协作。闫克元介绍:“正月初一到十五,龙江都会有龙舞表演,可谓村村锣鼓响、户户舞大龙。”

  龙江龙舞道具丰富,有草龙、彩龙、板凳龙、挝杆龙4大类12个品种,其中最特别的当属草龙。它制作起来很复杂,需要6个人做15天才能完成。龙江龙舞道具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龙江龙舞,陕西还有周至龙灯。

  昆明池七夕公园内的花灯“神龙赐福”(2月5日摄)。 见习记者 孙亚婷摄

  周至龙灯起源于东汉初年,兴盛于唐宋,传承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周至龙灯有20多米长。近20分钟的舞龙表演需要30人左右,场面颇为壮观。锣鼓队在前吸引人们的注意,四对排灯、龙门及龙柱紧随其后,接下来是鸡灯、鱼灯、虾灯、蝉灯、花鼓灯、五角星灯等。

  周至县文化馆馆长蔡永安介绍,目前,王婆寺龙灯群众基础最为广泛,表演十分精彩,主要有巨龙闹春、中华龙、龙翻身、龙嬉柱、龙翻腾、龙摆尾、龙巡四海、祥龙腾天等。

  人们常会说一句和龙有关的话——“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陕西有很多民俗活动。为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一些人会去龙神庙前举行祭拜仪式;大人带着小孩在这天理发,希望小孩能够健康成长、出人头地;饮食也多以龙为名,面条叫“龙须面”,馄饨为“龙眼”,饺子叫“龙耳”……

  平利县已经举办了五届“二月二·龙抬头”农耕民俗文化艺术活动。活动当天,除了双龙队、锣鼓队、秧歌队、腰鼓队等接连登场外,还会举行隆重的龙头节祭祀仪式;甘泉县龙咀沟村,上百年来沿袭着农历二月初二“打龙眼泉”活动,活动期间还有撒灰保平安、秧歌“沿门子”送吉祥等活动。

  和龙有关的民俗活动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五谷丰登的期盼,蕴含着人与自然生生不息、和谐相处的理念。(师念 孙亚婷)

(责编:邓楠、吴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