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指成拳聚合力 榆林打好防汛组合拳

近年来,榆林市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积极探索“大应急”体制下的防汛新模式,形成了以“大应急指挥平台”为基础,采取一“叫”、二“调”、三“撤”的手段,全力保障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建设“大应急指挥平台”
实时精准调度
近日,榆林市应急管理局指挥大厅工作人员正紧盯大屏幕,实时了解“大应急指挥平台”提供的相关数据,为提前预警做准备。
据介绍,榆林市初步建成了“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空地一体、全域可视”的应急指挥系统,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抢险救援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纵向贯通应急指挥体系。为全市184个乡镇(街道)和2个重点园区部署了视频终端,实现了市县乡三级的直接调度,在全省率先打通了视频调度的“最后一公里”。横向联通相关业务系统。立足“大应急”需要,将公安、交警、住建、城管、水利等重点相关部门的14895路视频监控和重点车辆管控平台、煤油气监管平台、地质灾害监测、雨情、水情等相关应用系统接入了指挥大厅,统一融入应急指挥平台(二期),初步实现“大安全”业务系统的横向互联。点状布设无人机群。建成了无人机管理平台,市县两级应急部门无人机用于日常巡查和应急调用,与常规通信体系互补,兼具现场移动指挥能力,实现了“空地一体、全域可视”的成效。
汛前,榆林市已开展多轮防汛应急演练,在总结历年防汛实战经验的基础上,适时调整防汛应急预案,针对重点防汛区域动态调配人员、设备、物资,优化值班值守,突出“大应急指挥平台”的汛情监测、指挥调度和数据化功能,结合机动巡查、应急处置和联动协同机制,大大提高了防汛备汛应急反应能力和实战水平。
开展迭进式“叫应”服务
提前高效防范应对
预警即动员,汛情即命令。榆林一体联动的迭进式“叫应”服务,由多部门合作完成“系统”建设,以精准的气象预报打响气象防灾减灾的“发令枪”,以叫应、滚动和递进式气象服务,当好政府决策的“千里眼”,气象部门针对灾害性天气预报,通过专报、电话、工作群、短信等途径,向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及应急管理、水利、资源规划等相关部门报告或通报天气情况,提醒防范灾害。榆林市防汛办、水利局、资源规划局等部门根据实时雨水情,启动行业系统叫应机制,督促相关单位和防汛责任人上岗到位,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暴雨持续不停,雨情牵动人心。在应对9月7日至9日降水过程中,气象部门严格落实“降水量大于30毫米即叫应”机制。降水期间共计向各级党政负责人开展“直通式”叫应 59 次,提供决策服务材料 73 件次,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和组织群众及时避险转移提供有力依据。榆林市防汛办通过大应急指挥平台,24小时不间断监控雨情、河道库坝水情以及城镇易涝点情况,电话、视频实时对县乡两级以及相关防汛责任人进行调度指挥,确保有“应”、有“为”。
逢降雨必调度
时刻绷紧防汛之弦
今年榆林市气候异常,极端的局地短时强降水多发频发并且难以预测,榆林市委、市政府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落实了“逢降雨必调度”机制,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坐镇市防汛指挥中心,不间断调度防汛工作,以高位推动,将防汛救灾工作落到实处。
针对多轮降雨,榆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坚持“宁可抓重,不可漏抓”的原则,在每次调度时,通过大应急指挥平台,分析研判降雨、涨水趋势,现场会商可能造成的险情灾情以及应对措施,点对点精准视频调度指挥基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8月7日的降水过程中,榆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应急指挥平台上巡检发现,清涧县下二十里铺的一段省道积水严重,可能危及过往车辆,市防汛办立即通知市交通局和清涧县防指对该路段现场管控。
汛期以来,榆林市政府召开防汛视频调度会22次,市防汛办电话、视频调度防汛工作50余次。
提前转移撤离
打好防汛救灾主动仗
提前转移撤离危险区人员是防汛工作中避免人员伤亡的最直接、最有效办法。为进一步加强防汛期间人员转移避险精准管控,确保应转尽转、应转早转,榆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求各级按照“责任清、对象明、措施实、问责严”的总体要求,查清受洪涝、山洪地质灾害威胁等靠坡、靠崖、靠河、靠洼“四靠”区域需转移人员情况。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综合分析研判辖区内存在的防汛风险隐患,指导镇村对辖区内“四靠”区域及居民进行摸排,摸排出“四靠”重点区域3895处,涉及7896户17631人。
针对排查出的“四靠”区域,落实了防汛包抓干部以及防御措施,降雨期间坚持24小时巡查值守,及时预警群众,确保每户每人有责任人负责预警和转移避险。
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榆林市持续开展防汛救灾各项工作,确保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第一时间化解风险。
据悉,今年汛期,榆林各级防指严格落实“降雨达到30毫米以上,地质灾害极高风险、高风险点以及有危险的‘四靠’人员必撤离”的原则,累计提前、及时撤离危险区群众4075户9332人,全市无一人伤亡,取得防汛工作阶段性胜利。
(雷济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热门排行
- 1第三十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
- 2“5毛钱”里的大民生
- 3赵刚主持召开陕西省政府第二十九次常…
- 4陕西发布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帝陵考古…
- 5相约十年 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
- 6老城微改造,“绣花”功夫惠民生
- 72023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开幕
- 8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复信回信贺…
- 9始终坚持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方向…
- 10在家门口享受更便利生活(政策解读)
- 11“创合作机遇 谋发展未来”
- 12农高会观察丨架起通往世界的农业科技…
- 13一镜到底!打卡农高会
- 14陕西:“慕课”十年,从“借火人”变…
- 152023全球秦商回归暨民建企业家投…
- 16亮点“鲜”知道|一图了解2023欧…
- 17田野稻花香 草池湾的金色秋天来了
- 18全球秦商共聚古城 为陕西高质量发展…
- 19陕西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六次…
- 20年轻人为啥爱逛“老菜场”?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