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人民网看陕西

“5毛钱”里的大民生

王丽
2023年09月19日10:26 | 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小字号

“南二环经九路天桥底下的香菇丝夹馍,格外好吃!”这是附近上班的年轻人们口口相传的“早餐心得”。

只见老板个子瘦小,却精明强干。“小橘伞”下的他衣着干净,麻溜地为匆忙的上班族取着餐食。餐车旁边还挂着黑色的大袋子、笤帚和簸箕,专门用来在结束后打扫餐车区域。

餐车里,豆浆、包子、汉堡、八宝粥等,都是西安市民喜欢的早餐品类,价格从1.5-6元之间不等。“我在西安17年,亲眼见到它的包子只涨了5毛钱。”清洁工徐师傅说。

像这样的早餐网点,在西安市共有1586个。17年间,无论严寒酷热、刮风下雨,每到早上7点多,准时出现。每天为近30万人提供着安全卫生、营养健康、价格实惠、方便快捷的放心早餐。背街小巷里、繁华天桥下、学校门口前......市民几乎一出门就能买到。

这把小橘伞下冒着的饭菜热气儿,蒸腾起温暖的清晨。

“放心早餐”摊点。石翔摄

17年,

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民生工程

有人说它小,在匆忙的都市节奏中,只是不起眼的存在,每个品类不过几元几毛甚至几分钱。但民以食为天,背后倾注的,却是西安市政府17年间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民生担当。

2006年5月,西安成立了“西安市早餐工程”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实施全市的“放心早餐工程”。

2006年12月,首批200多个“放心早餐”供应点与市民见面,日供应早餐4万份以上,缓解了近30%的人(主要是学生和上班族)因购买不方便不吃或少吃早餐的局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部门配合、企业承办的“特殊早餐”,从此与每个西安市民密切相关。

为保证市民吃得放心且欢心,政府严格控制价格,一个大于市场1倍的肉包子,才卖到1元钱。并严格监督车间生产流程,高标准把控食品安全。

“要求采取‘统一标识、统一采购、统一生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管理、分散销售’的直营连锁模式。当天生产、当天销售,产品的外包装上都有生产日期。如果当日销售不完,回收后集中销毁处理。从产出到配送到销售点时间不超过1小时,以保证食品新鲜度,让市民吃得更可口。”西安市放心早餐承接企业的负责人王淑惠说。

把市民的“早饭问题”当回事儿!17年间,西安一手抓企业生产把关,一手倾斜相关民生政策,在严管中厚爱,将“放心早餐”工程做成了全国标杆——商务部指定的全国放心早餐示范企业。

如今,1586个摊点将热气腾腾的早饭送到离市民近一点再近一点的地方,在众多餐食品类中选得放心,吃得安心,成了众多上班族、老人及小孩的“晨起第一事”。

“17年来,我们家几乎一周四五天时间都在吃‘放心早餐’。小孩爱吃八宝粥,老公爱吃大肉包子。10分钟买到,一家5口人,花不过15元钱。”家住在小寨赛格附近的市民高子雯女士说。

一心耕耘中,花开簇三朵:群众满意,企业壮大,政府放心!当初的承接企业,已经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加工、包装、仓储、配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食品生产加工、配送企业。

“没有政府的鼎力支持,‘放心早餐’不会走这么远,更不会发展这么好。”王淑惠说。

“放心早餐”摊点。石翔摄

5毛钱,

坚持亲民价格 以良心扛起社会责任

政府牵头,企业承接,最终落脚点还是老百姓。食品质量要高于行业标准,早餐价格却必须低于一般市场价格。这岂不是一不小心就亏本的买卖?

但王淑惠扛下来了。

“食品质量高,价格低,这些硬杠不能打折。如果实在是利润薄,那就用情怀去坚守;不赚钱?那就用良心去坚持。这不是生意,是民生工程。我们不是单纯的企业,是政府服务民生的一个转换器。”

17年来,很多产品只涨了仅仅5毛钱。

“同行”们有时不解,也问推着“放心早餐”餐车的老两口,“你们这么做,是图了个啥?”

他们却相视一笑答,“价格没涨,钱其实也没少给我们。”

17年来,食材增加的成本部分,政府和企业,又扛下了!

“那就让利呗!”面对几乎违背“盈利规律”的做法,王淑惠坦然地说。

“食品安全底线不能降!国家规定可以使用甜味素,但我们用的是蔗糖,单用蔗糖这一项每个月的成本增加29万多。但这一项省不得!大家都说成本上涨了,利润越来越薄,怎么办?那就用更真诚的态度去赢得更多市民的认可,扩大网点规模,从管理上要利润。”

越难,就要越准时,越安全,品质越高!王淑惠“反其道而行之”。

每天凌晨3点,70多辆配送车会准时从位于西安草滩的中央厨房出发,实行多环节的密闭管理,安全卫生地送到1586个摊位点。

“凌晨4点起来接车,6点摆上,因为那时候清洁工人要吃饭,最多花3元钱吃饱。都是下苦人,就偏爱我们这里。”凤城五路摊位点上的员工张改娟说。

“我2011年大学毕业来西安,工资1300元,是‘放心早餐’1元钱的大肉包子让我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吃得饱,留下来。17年过去了,我一个月工资涨到了18000元,当初的包子竟然才涨了5毛钱。一个早餐工程,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温暖和担当。”西安白领王女士说。

一到下雪天或特殊情况下,早餐直接“免费送”,也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我们送出了3万多份早餐券给环卫工人。”张改娟说。

“中央厨房”里,工人们在忙碌。石翔摄

3000人,

政企携手 用“烟火岗位”给百姓温度

走进西安北郊草滩一座占地50亩、面积18000平方米的“中央厨房”里,机器轰隆着,与人工精准而完美的配合着。3米多高的不锈钢豆浆机一刻不停地将黄豆磨浆再煮沸;600余名工人在巨大的流水线上有条不紊地配菜、制作面点……

进入杂粮挑选车间,翟江艳和工友狄亚勤正低着头,在工作台上专心致志地挑选葡萄干;进入面点车间,薛航和工友任晓飞动作麻利,合作默契......

与轰隆的机器声形成鲜明对比,他们之间的交流,却是“无声”的,手语娴熟,手里的活儿也一丝不苟——他们是聋哑人,一共21个。

薛航,渭南市华州区人,一干就是十年;付婷今年34岁,进公司之前在火锅店打工。2017年,通过丈夫朋友的介绍,来到这里。他们中5年、10年,甚至17年的老员工很多,月薪拿到4000-6000元左右还管吃管住。有了这份稳定的工作,有人结婚生子,有人买车买房。

据介绍,除了车间工人,在“放心早餐”工程这个民生网上,还连接着3000多个员工的生计。他们中的下岗工人、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和退役军人等,占到了80%。

今年52岁的何玉珍是西安小寨西路一个摊点上的员工,她38岁下岗再就业,成了网点工人,一干就是十几年。“凌晨两点半起床,4点领餐,上午10点前能卖完所有餐食,一个月平均下来有6000元收入。”何玉珍说。

据同事介绍,何玉珍已经在西安东郊买了房子,老伴两个加一起,还买了车,并一直在偷偷资助大学生上学。“这是个政府的民生工程,不是简单的小买卖。我们当初是靠政府做的这个事情,有了再就业的机会,有了生计。现在日子好了,也得尽点自己的社会责任心。”何玉珍说。

民生无小事,哪怕一根针。从这样的初心出发,政府+企业+弱势群体的“民生工程”实现了“一子落,满棋活”。17年过去了,社会形势发生改变,如今老龄化成了社会议题,在早餐供给侧做更改,把触角延伸到离老年人更近的地方,成为当前“放心早餐”工程思考的问题。

“为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求,我们还研发推出了鲜食家常菜项目,并成功上线点餐平台,现已进入全市260多个社区试点。”王淑惠说。

(责编:王丽、吴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