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

纾解“看不清”的“夕阳焦虑”

本报记者 杨小玲 陶玉琼
2022年05月29日09:47 | 来源:陕西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纾解“看不清”的“夕阳焦虑”

5月17日,在西安市雁塔路某家超市,一位83岁的老人正在费神地寻找一款速冻产品的生产日期。 本报记者 陶玉琼摄

五月二十二日,在西核公司渭滨小区,七十六岁的金淑凤拿着放大镜看药品说明书。 本报记者 付玉玮摄

时光赠予我们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见识,但也在一天天“剥夺”我们身体的活力——终有一天,大家都会老去。上了年纪,视力一天不如一天,面对那些又小又密但又不得不看的字,“看不清”造成了很多老年人的焦虑。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59.12万人,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如何让老年人享受美好生活,已成为每个人、每个家庭和整个社会无法绕开的现实话题。

为满足广大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和重视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提出了一系列护老爱老举措,从城市公园到街头广场,从服务门诊到公共设施,可喜的变化随处可见。然而,老年人的世界对接新时代,涉及生活中的无数个点和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 在“油盐酱醋茶”中“迷路”

“唉……”5月17日下午,站在西安市雁塔路某家超市明亮的灯光下,面对眼前摆放的品牌各异的调味品瓶子,62岁的张梅长叹了一口气。

10分钟的时间,张梅还没完成她购物清单上的第一项——酱油。

“上了年纪后,我这视力一天不如一天。你看这瓶子上的字太小又密,看起来很费事,看久了眼就花。”张梅说着,重新举起放大镜,对准手中的一瓶酱油,费力地查看瓶身上的配料表。

张梅无奈地说:“人老了,事儿还多。现在买食品,除了看保质期、生产日期外,还得考虑健康,我一般都要看看配料表。比如酱油,我女儿告诉我要注意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让我买钠含量低而蛋白质含量高的。所以每次到超市购物,我都要带上放大镜。”

“看不清”,并非张梅一个人的苦恼。

“还能咋办,要么多花点时间自己慢慢辨认,要么就问人呗!”年过七旬的付学峰在超市购物时,也常常遇到看不清商品标签的情况。他尝试将拿着商品的手臂尽量伸长,眯缝着眼睛,使劲辨认标签上的字迹,但效果似乎不是很理想。几分钟后,看到有工作人员路过,他赶紧“求助”:“姑娘,能帮我看看这瓶芝麻酱的生产日期吗?”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付学峰总算买到了想要的商品,他轻声感叹:“老了,不中用了。不过,要是字儿再稍微大一些、明显一些,也不至于每次都麻烦别人。”

“经常会有老年人拿着商品向我们询问。生产日期、保质期是问得最多的,也有老年人让我帮他们读读商品外包装上的配料表。”超市工作人员李薇告诉记者。

“这瓶子上写着‘生产日期见喷码’,可这‘喷码’到底在哪儿啊?”记者在超市转了几圈,又看到一位老人拿着一瓶香油一边嘀咕,一边翻来覆去地找寻着。凑近看,记者发现该商品的说明几乎是“隐身”的。在瓶子上的装饰和花纹间经过一番仔细“探索”后,终于在瓶盖一侧找到了生产日期。可由于使用了激光喷码的方式,生产日期的字体颜色与包装背景图案颜色相当接近,必须找准角度才能辨清具体日期内容。

现实中,这样难辨“真容”的标识并非个例。

近日,记者走访西安市部分超市,查看了酱油、醋、芝麻酱、牛奶、酸奶、巧克力、儿童小食品等30多类商品的标签,发现确实有部分商品存在标签难以辨认的问题。有的生产日期既难找又难认,有的配料成分字体袖珍且与外包装颜色相近,部分捆绑促销商品甚至把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藏”了起来……

记者还发现有一些商品的生产日期虽然好辨认,但标注位置宽泛、随意——见包装正面、见包装背面、见包装底部、见瓶身、见喷码……在这样含糊的描述指引下,消费者寻找起来很费时间,需要翻来覆去仔细寻找。

试想,这种年轻人找起来都略显吃力的标识,对视力退化的老年人来说,想要看清,得有多困难!

标识字迹过小、过密的商品,增加了让老年人辨认清楚的难度。一些老年人为了看清商品上的说明文字,出门购物时不得不带上放大镜或老花镜。

除为了美观或材料限制等原因外,记者发现,食品标签玩“隐身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排除有少数商家故意为之——用不显眼的标注降低消费者对生产日期等信息的注意力,从而让临期食品、含有不健康成分的产品蒙混过关、正常销售。

2020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提出,食品标识应当清楚、明显、持久,易于辨认和识别;标注的文字和标志颜色,应当与背景颜色对比明显;食品标识中强制标注内容的文字高度不得小于1.8毫米。生产日期和保质日期应当显著标注,可以印制在白底色的包装面上;采用激光蚀刻方式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日期的,文字应当清楚。生产日期、保质日期的文字高度不得小于3毫米。

“活了大半辈子了,谁愿意在‘油盐酱醋茶’中‘迷路’啊。”大多数接受采访的老年人表示,他们希望这一管理办法尽快出台,也希望其他商品的标识也在字号、颜色、辨识度上对老年人更“友好”一些。

■ 药品说明书成了“绊脚石”

“闺女,麻烦你帮我看看这药每天吃几次,每次吃几粒。药盒上写着‘用法用量详见说明书’,可说明书上的字实在太小了,而且十几页内容,我拿放大镜找了半天,实在找不到。”5月18日,在西安市碑林区安西街怡康大药房,74岁的李书华拿着一盒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向药店的工作人员寻求帮助。

“药品是特殊商品,有严格的生产和审批标准,说明书内容涉及用法用量、适应症状、药理说明、注意事项等方方面面,写得详细且专业性很强,但是又需要配合包装,所以说明书的字体一般特别小也特别密。”药店工作人员这样解释。

对视力正常的年轻人来说,药品说明书上的小字对其阅读或许没有多大影响,可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讲,要看清说明书上的文字就成奢望了。原本对药品使用具有指导作用的说明书,竟成了老年人吃药的最大障碍。

家住西安市未央区西核公司渭滨小区的金淑凤老人,今年76岁,几乎每天都要服用降压药,加上免疫力差,家里常年备着各类药品。她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经常服用的一些药品的药盒和说明书。记者看到,有的说明书被折叠成好多层塞在小小的药盒里,光抽出来都很费劲。

“你看,这个说明书的字看起来太费劲了。这不,孩子还专门给我买了一个放大镜。但是,好多说明书密密麻麻好几页内容,就算借助放大镜,我也未必能在一堆文字中找出想要的信息。”老人拿着一个放大镜苦笑。

金淑凤老人告诉记者,对于经常服用的药,她勉强能记住用法用量,但是对于不常用的药,就只能到附近的药店去问。现在许多药品名称是外语读音的直译,仅看药名看不出治什么病,而且好多药名很容易混淆。

“我奶奶经常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她看药品说明书,但即便这样,之前老人还是因为吃错药进了一次医院。”家住西咸新区的谭文告诉记者,虽然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告知药品用量等注意事项,但时间一久老人就记不准确,还得在说明书的指导下用药,但往往说明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给老人自身和家人带来了不少麻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看不清说明书上的字,不少老年人表示,他们很少看药品说明书,需要吃的药,会请医生或子女在药盒上标注好用量、次数等,至于药品的禁忌、注意事项等,他们一般不太会去关注。

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怡康大药房、老百姓大药房、众信医药超市等多家药店。药店工作人员表示,关于药品说明书字号太小、难以看清的问题,很多老年人都曾经向药店反映过,也经常会有老年人来店里咨询一些药品的用法用量等事项。为此,药店基本都配有老花镜、放大镜等用品,方便老年人阅读,药店工作人员也会根据老年人需要,为他们写上药品的用法用量。

“有的说明书上的字连我们看起来都费劲,更别说老年人了。希望药企在药盒上印一个电子说明书的二维码,最好是用微信扫了之后还能语音播报的那种,可以最大程度方便老年人。”安西街怡康大药房工作人员李婷告诉记者。

药品说明书的字号为什么不做得大一些方便阅读呢?记者为此采访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医药企业的业内人士。

该业内人士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说明书需要详细标注药品的通用名称、成分、规格,以及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内容。有些药企为了控制成本,把药品包装盒做得很小,但为了把内容写全,就只能“牺牲”字号。这也就是一些药品说明书字号很小的原因所在。

客观来说,药品说明书内容全面详尽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并不等于药品说明书就不能做出人性化的改变。商家应在人性化和适老化方面多下功夫,为老年人多提供一份方便,这也是社会文明的一种进步。

■ 让“银发生活”更有品质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如何让老人生活得更便捷更舒心,关系亿万老年人的幸福安康,关系千万家庭的和睦美满,也关系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陕西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巾表示,近年来,各地已经推出很多适老化服务、助老化措施,为老年群体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在一些基本生活公共服务方面,老年人还是面临诸多不便。如超市商品生产日期、配料表等,老年人不太容易看清;一些药品的说明书也因字体太小,导致老年人无法看清楚……类似的问题比较普遍,这使老年群体在食药安全方面存在一定障碍和隐患。

李巾分析,造成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从生产主体来看,技术设计的人群偏好一般都是针对普通群体,而非老年群体,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被忽略;从销售主体看,在互联网技术赋能背景下,为节约成本,许多企业的线下服务人员被缩减或取代。但事实上,商超、药店等场所老年人日益成为线下购买的主要消费群体,在传统服务场景中,还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群体的阅读障碍问题;社会虽然对老年群体日益关照,一直在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参与适老服务产品供给,但老年科技产品和服务的适老性不足,在契合老年群体细节方面的服务还需进一步完善。

“老龄社会正加速向我们走来。面对‘银发浪潮’,如何让夕阳生活更有品质,已经成为不少家庭的现实关切。”李巾表示,在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下,企业、社会等服务机构适老服务的意识不断强化,微观层面的便民、为老服务也应切实关注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如相关场所可以配备老花镜、放大镜,设置智能扫码语音阅读等贴心服务,帮助老年人便捷识读商品信息,提高信息辨识度。在老龄化时代背景下,只有坚持包容性社会发展理念,为老年群体提供获取生活服务的公平环境,才能保障老年群体享用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纾解老年人的“夕阳焦虑”,让“银发族”不失尊严和优雅地生活,是对老年群体的尊重和关爱,也是对全社会的普遍关怀。

(责编:白鸽、王晴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