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魂归故里”到佛首归来:石窟数字化保护仍在路上

2021年02月14日11: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从“魂归故里”到佛首归来:石窟数字化保护仍在路上

中新网太原2月14日电 (记者 胡健)从数字复原后的“魂归故里”,到如今的佛首归来。亦幻亦真的背后,延伸出一条石窟数字化保护的探索之路。

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太原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让于灏好几天没睡好。作为天龙山石窟博物馆馆长的他,24年守在天龙山脚下,见证着石窟在风雨侵蚀和数字科技下的点滴变化。

“这次回归佛首的佛身部分受自然侵蚀,仅能看清大致轮廓,因此佛首不会被装回佛身本体。接下来,佛首回到太原后,将会在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进行保护和展示。”于灏向记者介绍佛首回归后的计划。

20个月前,经过数字复原后的100余尊天龙山石窟造像在法国亮相,流失海外多年、分隔两地的造像终于“身首合一”。而这些,都源自7年前的一次数字化探索。

2014年,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同美国芝加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联合开展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项目。历时六年,该项目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等9个国家的近30座博物馆采集到100余件天龙山流失造像的三维数据,实现11座主要洞窟的数字复原。

2019年7月,《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在法国圣但尼市首展,这是国际上第一例对历史原因造成分离的石窟文物进行全方位虚拟复原的大型数字多媒体巡展。

而“数字回归”真正做到身首合一的,是龙门石窟。2020年9月,一件原比例3D打印的佛首被安放在奉先寺北壁一尊等身立佛的残像上,这是国内流散石质造像文物首次实现“数字回归”。

事实上,因大多石窟在上世纪初遭受盗掘,中国多地都在进行数字化保护的探索。作为文物大省的山西,早在2003年就已起步。

2003年,云冈石窟研究院开始尝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经过十多年的探索,目前云冈石窟已形成以三维激光扫描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为主、毫米级精度的数字化技术路线。

2017年12月,云冈石窟第3窟西后室原比例三维打印复制项目在青岛落成,这是世界首例大型文物遗址3D打印复制项目。2020年6月,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浙江大学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建成全球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云冈石窟第12窟),迈开了世界文化遗产“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一静一动”,两座等比例石窟的复原,是中国数字化保护文物的一座里程碑。2020年,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石窟寺安全长效机制,同时加强石窟寺数字化保护利用。在此背景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启动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保护项目,旨在推动丝绸之路沿线石窟整体数字化进程。

关于天龙山石窟的数字化保护工程,于灏介绍,接下来除对石窟本体进行三维扫描数据采集外,还将建立天龙山石窟的监测预警系统,从日常性、重点性抢救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化。(完)

(责编:谷妍、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