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 一路芬芳·陕西省歌舞剧院建院80周年

从延安走向全国的文艺劲旅

——陕西省歌舞剧院的红色记忆

记者 张家祯

2020年11月19日06:53  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从延安走向全国的文艺劲旅

1940年9月,西北文艺工作团(陕西省歌舞剧院的前身)在延安诞生。那时,西北文艺工作团宛如革命摇篮里的婴儿,在边区人民的百家饭养育下成长,在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下壮大;那时,西北文艺工作团以宣传党的政策、鼓舞战士斗志为使命,足迹遍布陕甘宁边区,是当时活跃在革命圣地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一支有重要影响的红色革命文艺团体。

今年是西北文艺工作团成立80周年,也是陕西省歌舞剧院建院80周年。80年风雨征程,西北文艺工作团几次更名,不变的是为文艺事业奉献的决心;80年栉风沐雨,西北文艺工作团几经合并,不改的是对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不忘红色记忆、传承红色文化,如今,陕西省歌舞剧院继续以崭新的面貌唱响时代的歌声。

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

时间倒回1940年,西北文艺工作团团员们白手起家,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修窑洞、制家具,用羊皮、罐头盒做成二胡、低胡、三弦等乐器,用捡来的旧电话线做成提琴弦。

工作团成立不久,就先后紧张地排练了曹禺的名剧《蜕变》、宋之的的《雾重庆》等,并在陕北各地演出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革命文艺节目,广受好评。后来,毛泽东主席为西北文艺工作团亲笔题写了团名。

原西北文艺工作团团长苏一平对那时艰苦的生活,同甘共苦的友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依然记忆犹新:没有交通车辆,吃住都在戏台子上;团员有人发着高烧照样登台;在游击战中,团员日夜行军,边躲敌情,边坚持演出。生活如此劳累,但大家没有一丝怨言。

如今在陕西省歌舞剧院院史馆内,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七字团名苍劲有力。墙上展示的西北文艺工作团合影里,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热爱文艺、忠诚革命的热血青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在鼓舞新一代“陕歌人”继续砥砺前行。

在红色革命熏陶下成长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斗争实践中创造出一大批深受工农兵欢迎的文艺作品。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西北文艺工作团的创作与演出更为活跃,有时候一天演出三场,三天换一个演出地点,任务十分繁忙。

1947年,西北文艺工作团全体团员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服从战争”的口号下,既是宣传队,又是工作队和战斗队。他们自背行装,扛上刀枪,边行军边演出,还在空闲时间密切结合形势编写了《大进军》《打骑兵》等歌曲,记录时事,传唱历史。

在红色革命岁月里,在艰苦的条件下,团员们的足迹遍布了陕甘宁边区,歌声回响在红色的土地上。

在发扬延安精神中壮大

1949年10月1日,在西安人民庆祝新中国成立的盛大游行集会上,西北文艺工作团的美术家亲手绘制的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巨幅画像,庄严地展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音乐家们组成的军乐队高奏着《向大关中进军》,响彻古城;舞美队搭彩门、制彩车,把大红宫灯挂上了城楼,把五星红旗插上了钟楼金顶……

这支从延安走来的文艺劲旅,高举延安文艺火炬,一路接力。延安窑洞、西安钟楼,黄土高原、秦巴山地,都留下他们的歌声。由小到大,从弱转强,西北文艺工作团先后更名为西北人民歌舞剧团、西安人民歌舞剧团。1963年9月,西安人民歌舞剧院、陕西省乐团、延安歌舞团、省文干校舞蹈班合并,正式成立陕西省歌舞剧院。

一直以来,有着红色基因的陕西省歌舞剧院坚持弘扬延安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剧院创作演出了大批彰显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主旋律的优秀剧目。其中,歌剧“大汉三部曲”《张骞》《司马迁》《大汉苏武》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

80年来,陕歌人以辛勤的汗水、无私的劳动筑起坚实的“地基”。今天的陕歌,作为陕西演艺集团的重要力量,发挥着自己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优秀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责编:谷妍、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