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金线金箔总厂,工人将熔化的金水倒入容器(2019年12月12日摄)。
68岁的王必生是江苏南京人,1973年进入南京金箔锻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南京金线金箔总厂,师从老艺人谭柱石,他虚心学习,潜心钻研,很快掌握打金箔的技艺。他致力于技术革新和改造,参与机械打箔机、自动打箔机的研制。2009年他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京金箔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金箔锻制技艺,俗称“打金箔”,历史悠久。在南京一些地方,金箔生产仍然延用古代传下的制作工序,锻制过程包括化金条、拍叶、做捻子、沾捻子、打开子、装开子、出具、切箔等。
金箔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还可应用于雕塑、工艺品、书画、食品药品、服饰等方面的贴金装饰和制作。南京金箔品种有真金箔、铜箔、银箔、铝箔,薄如蝉翼、色泽纯正、厚薄均匀,产品销往海内外。
目前,王必生所在的南京金线金箔总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工厂把人工打金箔的遗址保护起来,并成立了金箔大师工作室,加强金箔技艺的推广,加大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已经退休的王必生被工厂返聘,负责打箔技艺展示和传承。他说,现在机器打箔越来越多,但人工打出的金箔的更加柔软,齐整。他希望这一传统技艺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