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田不沾泥 阡陌连坡地——“云南第一坝”春日见闻

2020年03月04日07:02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下田不沾泥 阡陌连坡地——“云南第一坝”春日见闻

(图文互动)(1)下田不沾泥 阡陌连坡地——“云南第一坝”春日见闻

  2月27日拍摄的云南省陆良县大栗树村正在进行的粮食增收项目。这个投资900万元的惠民工程建设规模7500亩,要修18条砂石路和3座交通桥,覆盖4个自然村(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新华社昆明3月3日电 题:下田不沾泥 阡陌连坡地——“云南第一坝”春日见闻

  新华社记者吉哲鹏

  28岁的顾月娥以前没干过庄稼活,从外乡嫁到陆良县大莫古镇以后,最近跟着丈夫去蔬菜基地打工,开始了她的第一个“春耕”。

  和传统的种地不同,顾月娥不用翻地,也不弯腰施肥。她把一株株菜苗从托盘里取出,放到管道的孔径中。栽了半晌菜,她脚上的黑皮靴也不见泥巴。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坝区面积770余平方公里,是云岭高原面积最大的坝区,盛产粮食、蔬菜和花卉等。

  近日,记者走进这个“云南第一坝”,从不沾泥的春耕,到阡陌连坡地的期许,都让人感受到这个春天的希望与活力。

  顾月娥和丈夫打工的地方是云南陆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水培蔬菜基地,这里700亩的现代化智能温室整齐连片。

  走进温室内,满园春色扑面而来,立体搭架、管道栽培等让人眼前一亮,一大排沙拉菜快到了采收期,绿珊瑚青翠欲滴,红珊瑚紫里透亮。

  水培蔬菜,关键在水。一根根PVC管道整齐排列。在这条白色“动脉”上的孔径里,蔬菜从循环的营养液中汲取养分。

  “水培蔬菜用水用肥量比土壤栽培节约90%,用工量比土壤栽培节约70%,没有翻地、整地、施底肥环节,每年能种植12茬,亩产值可达14多万元。”陆航公司行政部经理李伟林介绍。

  春节过后,当地党委政府给陆航公司开通复产绿色通道,一辆辆蔬菜车开始启运,公司还向湖北捐赠了92吨蔬菜。

  陆良是云南坚持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手抓的缩影。目前云南对武汉、深圳、北京、上海等国内重要消费市场的蔬菜供货,已基本恢复去年同期水平。

  2月1日至今,陆良已外销蔬菜7.5万多吨。“刚开始阻击新冠肺炎疫情时种下的小菜苗,现在该采收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好好干,没有什么过不去的难关。”李伟林说。

  和李伟林一样,53岁的庄稼汉苏祥中也对这个春天充满期待。最近,他去山上的施工现场看了一圈后,找到挂村帮扶的陆良县召夸镇纪委书记朱浩沁说:“我要让老牛歇着了,贷款也要买台拖拉机!”

  苏祥中家在召夸镇大栗树村新寨村民小组,这里的坡地常年干旱缺水,远远望去,山上黄一块绿一块,黄的是种烤烟后刚翻了田,绿的是苜蓿和豌豆。

  2月21日,“疫情防控不松劲”的喇叭声从村里传出来,挖掘机的轰鸣声也回响在山间,大栗树村粮食增收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山地的小路只能走牛车,坑坑洼洼。一亩洋芋收两三吨,牛车至少得拉五六趟,一半的洋芋都能颠破皮,商贩都不收。”苏祥中说。

  朱浩沁告诉记者,这个投资900万元的惠民工程建设规模7500亩,要修18条砂石路和3座交通桥,覆盖4个自然村,5月中旬就会完工,不耽误春耕备耕,这不仅节约群众的劳动力,还将为今后的土地流转打下基础。

  在大栗树村的施工现场,几台挖掘机奋力开挖路基,不时有群众来打听情况。山里风大,但议论的话语依然清晰:“以后洋芋能在地头装车了!”“今年可以多租几亩地!”

  春光不负,农时不误。云岭大地,只争朝夕。

(责编:谷妍、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