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一定能创造新辉煌
(哈萨克斯坦)克拉拉·哈菲佐娃
中国的飞速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强有力领导,得益于坚定不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中国是我毕生的追求。未来,我将继续密切关注中国发展、传播中国文化
我在上小学时,有一次看到中国瓷器上的汉字,印象特别深刻。后来,我在儿童刊物上读到一些关于中国风土人情的故事,从此中国走进了我的内心。
1962年,我被派到北京大学学习,和很多中国同学成为好朋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中文系语言班的同学吕桂珍见我经常为买不到参考书而烦恼,竟然一笔一画手抄了一本《汉语语法》送给我,令我无比感动。这件弥足珍贵的礼物,现在被哈萨克斯坦国家档案馆永久收藏。
上世纪80年代末,哈萨克斯坦组建了第一个汉语教研室,我成为首批汉语教师。阅读《人民日报》刊发的文章,成为我和同学们了解中国和提高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汉学几十年,我先后任教或任职于哈萨克斯坦多所高校和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我的研究领域涵盖中亚与中国相关的方方面面,并在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发表过多篇论文,出版了多部专著。
如今,在哈萨克斯坦及中亚地区其他国家,汉语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外语。研究中国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买汉语参考书再也不是难事。当地民众可以在哈萨克斯坦各大高校、孔子学院等机构学习汉语。中国为哈萨克斯坦优秀青年赴华留学提供多方面帮助。我曾经听到有不少国家的学者感叹:我们迎来了汉学研究的大好时机。
2019年5月,我受邀到北京参加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大,我见到了阔别50多年的中国老同学。我们徜徉在美丽的未名湖畔,回忆一起勤奋学习的旧时光。现在的北大校园非常漂亮,更加现代化了。教学楼里配备了各种世界一流的数字化教学设备。手机、电脑等数码设备在学生中十分普及,随处可见的环保电动车成为校内通勤工具。师生们的精神面貌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天,我碰到许多拍照留念的毕业生,他们朝气蓬勃、自信大方,脸上洋溢着欢乐,充满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北大校园的变化,可以看作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缩影。7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稳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中国的飞速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强有力领导,得益于坚定不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相信,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一定能创造新辉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作为哈萨克斯坦第一位汉学博士,研究中国是我毕生的追求。回首往昔,我生活中最美好的经历都与中国有关。如今,我的女儿也将中国文化作为学习研究的方向。
2018年,我受聘成为哈萨克斯坦文化与体育部下属的“文化亲近中心”专家。该中心致力于推动跨文明对话与交流。文化沟通可以增加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让世界更加包容。未来,我将继续密切关注中国发展、传播中国文化。我相信,哈中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推进将更加密切,各领域合作将取得更多成果。我真诚祝愿中国更加繁荣富强,祝愿哈中友谊世代相传。
(作者为哈萨克斯坦自然科学院院士,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周翰博采访整理)
向世界讲述美好的中国故事
(美国)潘维廉
这两次旅程让我发自内心地感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些神奇的变化让每一位中国百姓都有所收获。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幸福感与日俱增。中国实现的诸多进步堪称奇迹
上世纪70年代,怀着对中国的好奇,我来到中国学习汉语。1988年,我成为厦门大学的外籍教师。
在厦大教书期间,我与学生们建立了亲密的联系。我经常邀请他们到家里吃饭,学生们都亲切地叫我老潘。在我和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厦大的工商管理项目蓬勃发展。
工作之余,我买了一辆三轮车,带着全家环游厦门。我经常与当地民众交流,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和故事。我注意到,上世纪80年代末,厦门经济和城市建设开始快速发展,同时注重保护自然生态。
1994年,我带着妻儿自驾4万公里、历时3个月,游历了大半个中国。2019年,我再次出发,行程上万公里、历时31天,探寻中国各地发生的巨大发展变化。这两次旅程让我发自内心地感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成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些神奇的变化让每一位中国百姓都有所收获。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幸福感与日俱增。
我愈发感到,中国有许多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实现的诸多进步堪称奇迹。中国在各领域开展的多项工程令世人瞩目,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以及建成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网等等。中国脱贫攻坚的决心和力度更令我印象深刻。如今,中国偏远地区和农村的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我访问过一些山区,当地民众的生活有了大幅改善,医疗卫生和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厦门很早就提出预测天气状况和空气质量。2002年,厦门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大赛一等奖。当时,我作为代表,讲述了厦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2004年,厦门获得“联合国人居奖”。通过全面整体的城市规划,厦门找到了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好方法。厦门还积极推动减少化肥和农药在农业中的使用,加强城市绿化,减少排放。以厦门为例,可窥见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强大执行力。
在中国生活的30多年里,我坚持研究中国历史、倾听中国故事,并将其传向世界。从2000年开始,我不断著书向海外介绍中国,帮助更多中外读者了解厦门、认识福建。我的书架上,整齐摆放着我撰写的中英双语版的《魅力厦门》《魅力福建》《魅力泉州》等10余本书。书里除了文字,还有活泼生动的卡通手绘插画,记录了我在各地游历的场景,这是我独特的写作方式。2018年12月,我的新书《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出版。该书汇集了我从1988年起写给家人的47封信。在书中,我用有趣的故事和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呈现了我眼中中国经济社会面貌的喜人变化。
我也利用各种机会,向世界讲述美好的中国故事。2002年之后,我还在福建泉州、上海松江区、江苏常州武进区参评国际花园城市金奖时积极发言。
我对厦门、对中国充满了热爱,中国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愿一直做中国故事的讲述者,继续同世界分享更多精彩的中国故事。
(作者为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厦门大学教授,本报记者王海林、李欣怡采访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