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评论员 屈旌
近日,北大清华均发布通告,两校教务部门达成共识,决定互相开放部分本科课程且互认学分。北大开放27门课程,以人文社科类课程为主,清华开放12门课程,以理工科为主。(据1月15日中国日报网)
北大和清华这两所国内顶尖高校,在招生和排行上,一向被认为有竞争关系。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相爱相杀”。但如今,却能携起手来,为了培育人才、拓展空间,互相拿出看家本领结成联盟,形成合力让学生有更多选择,实在是善莫大焉。光想想都让人觉得热血沸腾。
不过,很多人觉得这完全是学霸的“内部福利”,和我们没有关系,其实不然。全国顶尖的两所高校做出表率,一定会形成巨大的影响,产生示范效应。其实,在很多省市都有类似的状况,有一批著名的大学,有的擅文,有的通理;有的艺术气息浓厚,有的生物科学卓越;还有的各种特色学科声名远扬。如果大家都能打破壁垒,互通所长,大学教育将呈现何等蓬勃热烈的面貌。
事实上,很多学校和学生都已经行动起来,用各种方式方法,去汇聚智慧的河流,碰撞思想的火花。早在2017年,武汉就有大学生自发组织“蹭课联盟”,让各个高校的学子能去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听优质课程。不久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华中农业大学也合作推出了“共建共享通识课程”,互相派出教师为对方学校的学生开课。而且,武汉多所大学都加入了开放在线课程的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成为一种常态。
教育本身就是开放的、平等的,不应有隔阂和壁垒,好的大学没有围墙,求知的渴望也不会被阻挡。开放的姿态,兼容的理念,不但会让大学在教学和科研上有新的进步,更能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从这一意义而言,大学增强交流,互通所长,探索校际合作的新模式,不仅是教育之福,更是社会之福。
声 音
《齐鲁晚报》:北大清华“跨校选课”是高校联盟的一种新思维、新尝试,值得点赞。
红网:好的大学没有壁垒,大学教育就应该是思维与思维之间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