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院40周年巡礼

2020年01月03日10:33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秦始皇兵马俑发现四十五周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立四十周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帝陵为依托,在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基础上整合秦始皇帝陵陵园(丽山园)而建成的一座现代化的遗址博物馆。

四十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睡2000多年的秦始皇帝神秘军团。从1974年兵马俑横空出世,到1979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开放;从1998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整合秦始皇帝陵和兵马俑资源、打造世界一流博物馆,到2009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立、2010年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盛大开园;从2013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启动十大文化景区建设项目,到今天秦始皇陵文化景区北大门建成开放……秦俑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的智慧、胸怀和气度。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

在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博物院已从土石滩上一座孤立简陋的保护大棚,发展成为集考古遗址本体及其历史环境风貌保护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憩、休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

四十年来,在世界遗产框架下展开的秦始皇帝陵和兵马俑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类遗址本体及出土文物的研究、保护、利用取得了众多突破,形式多样的文化遗产展示和丰富多彩的大众化社会教育活动,有效促进了文化遗产知识普及和遗产保护利用成果的社会共享,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了文明的交流互鉴,彰显了世界遗产的社会价值。

四十年来,几代秦俑人携手并进,共同努力,博物院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学术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交流、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文化产业等工作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多次被评为全国文化、文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先进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先后被认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连续六年(2014~2019年)被全球最大的旅游门户网站评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博物馆”前25名,蝉联亚洲第一。

四十年持续不断的田野考古、研究工作,成效显著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埋藏最丰富的帝王陵墓,是“世界最大的考古学储备之一”,是2200多年前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兵马俑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经过多年的持续工作,秦始皇帝陵封土、地宫、陵园城垣、道路、门阙、寝殿、飤官建筑、兵马俑陪葬坑、马厩陪葬坑、珍禽异兽陪葬坑、石铠甲陪葬坑、王公贵族、夫人陪葬墓、筑陵人墓地、拦洪大坝、阻排水设施等遗迹以及铜车马、青铜兵器、石甲胄、百戏俑、文吏俑、青铜水禽等“奇器珍怪”相继破土而出,司马迁《史记》中千古一帝地下王国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

四十年来,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1999年,“秦兵马俑二号坑考古发掘”项目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奖”。

2010年,“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项目获得“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社会科学奖”,2013年,“秦始皇陵园考古发掘”项目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六大考古发现。

四十年精益求精的遗产管理、文物修复和科技保护,硕果累累

2005年《秦始皇陵保护条例》、2010年《秦始皇陵保护规划》的颁布与实施,对确保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物修复、彩绘保护、土遗址防霉、遗迹加固、小气候环境监测等开创性研究成果的层出不穷,国家专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的主导与参与,确保了科技保护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四十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出色地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重要科研项目,保护修复了一大批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物,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的陶质彩绘文物保护科技人才,多个科研项目和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

近年来,依托国家文物局陶质彩绘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先后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现慕尼黑工业大学)、比利时杨森公司、美国强生公司、美国沙漠研究所、美国莱特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斯特灵大学、大英博物馆等开展课题研究,在考古、文物保护修复、展览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建成了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显微分析实验室、彩绘文物保护实验室和综合修复实验室等5个专项实验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与此同时,博物院还以技术和资源优势互补为原则,与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效良性合作机制,完善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的科学体系,在文物修复技术、彩绘颜料分析、粘接材料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

2004年,“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6年,“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临时固型材料研究”获得国家文物局“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一等奖、“遗址博物馆环境监测调控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二等奖。2017年,“中国古代彩绘的指纹识别及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保护关键技术和应用”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微纳米硅基杂化材料的研制及其在风化砖石陶质文物的保护应用”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9年,“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临时固型材料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此同时,首次在兵马俑的彩绘中发现了古代人工合成的“中国蓝”和“中国紫”,在秦兵马俑彩绘颜料分析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四十年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示范,日新月异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陕西乃至全国较早开展数字技术和信息化应用示范的文博机构之一。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物管理人员就开始对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和管理,实现了藏品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的数字化存储、编辑、管理及统计分析,这为以后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进行考古发掘的过程中,采用B/S(Browser/Server)架构,运用GIS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在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为考古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搭建了一个统一集中的“考古地理信息平台”。

2016年,国家文物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对文物保护利用与互联网技术融合提出了具体要求。基于此,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先后与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进行了深度合作。与百度公司合作推出的200亿像素360度全景兵马俑坑展示、百度AI秦始皇兵马俑复原工程等项目,与腾讯公司合作的“互联网+智慧服务”“你好,兵马俑”“寻迹始皇陵”“秦朝的你”“千里驰援”等互动体验和H5小程序互动游戏,以其丰富的服务功能,新颖的传播方式在文博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尤其以腾讯地图为依托的“寻迹始皇陵”智慧导览产品的上线,精准地为游客提供了博物馆概况、手绘地图、语音讲解、设施查找、路线规划、馆内导览、VR全景地图等服务,让秦陵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新媒体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十年丰富多样的公众服务和社会教育活动,精彩纷呈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自1979年10月1日开馆以来,220多位国家元首及政要、2000多万国际友人、1.2亿游客的高质量接待,增强了民族自信,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琳琅满目的文物复仿制品、旅游纪念品,制作精美的图书、赏心悦目的表演、梦幻照相、3D打印、文物魔卡,特色鲜明的品牌教育项目,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了新的活力。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高度重视社会教育工作,一直将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乐园和终身学校作为永恒的主题。

“秦陵移动课堂”等教育活动走进香港弘立书院、走进美国华盛顿国际学校等研学机构,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再现了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

“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的应用,增强了公众参观的体验感,对于让文物活起来作用明显。

2012年以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多次接待香港弘立书院、香港职业训练局、台湾历史教师中华文化研习营、台湾文物修复从业人员研习营、美国西雅图、旧金山等地的中学生团队以及由45个国家学生组成的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中国学硕士研究生,以专题讲座、互动问答、知识竞赛、历史情景剧表演等方式讲述秦俑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2018年,“秦陵移动课堂”之“秦俑坑中的马”获2015-2017年度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案例推介展示活动古代历史文化类“十佳教育课程”。

四十年陈列展示的创新与实践,亮点频现

早在1976年5月15日,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参观正在建设中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时就留言到:“秦兵马俑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1978年9月1日,时任巴黎市长的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后留言:“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秦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誉不胫而走。

四十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秦俑一号坑对外开放的基础上,逐步开放了诸多帝陵陪葬坑和陵园建筑内容,形成了以遗址陈列为主体、铜车马陈列为精华、整体风貌环境为烘托、临时展览为补充的相对系统的陈列展示体系。

多元的策展视角与成熟的展陈技术的结合,为公众精彩呈现了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多维的价值与丰富的内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流光溢彩——陕西出土秦金银器展”荣获第六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佳综合效益奖;“真彩秦俑展”获得了第十二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第一名。

近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不断创新展陈方式,在陈列展览中引入“博物馆观众数据调查与分析综合管理系统”。

与腾讯联合开发的“互联网+智慧服务”“你好,兵马俑”互动体验,与百度合作推出的200亿像素360度全景兵马俑展示、AI秦始皇兵马俑复原工程等项目,增强了展览的互动性,达到了“让文物活起来”的效果。与陕西大剧院联合策划的“奇迹之夜”交响音乐会,与西安儿童剧院联合策划的“我是兵马俑”驻场演出,对促进文物旅游融合、文物科技融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明显。

四十年因循守旧的文化产业发展,脱胎换骨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中国秦文明、秦文化研究中心,也是秦俑系列文化产品和特色服务的鼻祖和发祥地。四十年来,博物院为陈列展览、研究收藏、旅游纪念等制作开发了大量的秦俑系列产品和服务项目,其中有不少产品被作为国礼馈赠来访贵宾。在多年的市场竞争中,博物院创立了“秦俑馆”“秦俑”“铜车马”“秦兵马俑”“将军俑”等多个知名品牌,一直受到海内外游客的推崇和喜爱,这为助力陕西旅游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创产业发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初只有原始的文物复仿制形式支撑的4种产品,全年营业收入仅80余万元人民币。这种原始的作坊式文创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到2008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创产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主研发生产品达到32种,而且产品质量高、造型美观,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并远销英、法、德、美、日等多个国家,实现营业收入1547万元,创造利税200多万元。

截止2018年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发文创产品总计2701件,新增上市销售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创产品295件、开发设计313件。文创发展实现由数量到质量的提升。经济效益也取得显著突破,全年营业收入达到3221.45万元,创造利润1051.78万元,比2008年翻了5番。

创建世界一流文化博物馆 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新时代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将继续坚持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秉承保护遗产、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理念,聚焦“创建世界一流文化博物馆、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目标,将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殿堂,以讲好陕西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使命,守正创新、积极作为,不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助力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积极贡献。祝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当地供稿 曹荣)

(责编:李志强、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