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五畤祭祀 秦漢禮儀

——揭秘寶雞下站遺址

2025年03月28日09:23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五畤祭祀 秦漢禮儀

下站遺址出土的金龍(資料照片)。

下站遺址出土的金龍(資料照片)。

下站遺址出土的方形玉飾(資料照片)。

下站遺址出土的方形玉飾(資料照片)。

考古隊員在發掘現場(資料照片)。 本稿照片均由下站遺址考古隊提供

考古隊員在發掘現場(資料照片)。 本稿照片均由下站遺址考古隊提供

以金、玉、銅質車馬器裝飾的車馬,密集擺放的各類犧牲,刻有“密”字的陶片……截至目前,考古人員已在下站遺址發現各類祭祀坑1400余座。這些不同時代的祭祀遺存,為建立秦漢國家祭祀遺存的分期年代標尺提供了重要材料。

近日,《陝西寶雞下站祭祀遺址2022年考古發掘簡報》發布:寶雞下站祭祀遺址發現春秋中晚期祭祀坑,實証春秋時期秦國已形成車馬祭祀的傳統。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副院長、下站遺址項目負責人游富祥,探尋下站遺址發掘背后的故事。

十余年的追尋

寶雞市高新區磻溪鎮新站村地處秦嶺北麓、渭河南岸的台塬之上。這片看似平常的土地,卻埋藏著一處總面積約23萬平方米的秦代祭祀場所——密畤。

2008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陝西開展“秦漢離宮別館調查”項目,尋找秦漢雍五畤是其中的一個重要任務。

自2015年開始,中國國家博物館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寶雞市考古研究所、寶雞市陳倉區博物館等單位聯合在寶雞開展了“秦漢雍五畤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項目。

很快,鳳翔雍山血池遺址展現在世人面前。2016年至2018年,聯合考古隊對血池遺址開展大規模考古發掘,揭露面積約6000平方米,發現大量祭祀坑,並出土了玉器、車馬器等祭祀文物。

“2018年,我們開始對下站遺址進行大規模調查和勘探,在遺址斷面上發現了祭祀坑剖面。”游富祥回憶,2020年至2024年,聯合考古隊又對下站遺址進行了4次主動性考古發掘,清理出灰坑數十座、半地穴房址3座、各類祭祀坑百余座。

游富祥介紹,下站遺址的祭祀坑數量眾多、內涵豐富。祭祀坑類型與祭祀文物和血池遺址、吳山遺址具有較多共性,表明下站遺址與血池遺址、吳山遺址性質相同,皆為畤祭祀遺存。

雍五畤中的密畤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活動作為秦漢王朝禮儀制度的核心部分,體現了古人對天地神靈的崇敬,寄托著人們對國家安定、政權穩固的期望。

秦漢時期的畤祭制度,見証了祭祀與政治演變。秦文公東進關中后,立鄜畤祭白帝。漢初,劉邦增設北畤,形成了秦漢雍五畤祭祀。漢武帝時期,雍五畤的地位被甘泉泰畤取代,直至西漢末年被廢止,雍五畤內容卻被天壇祭祀所吸收,成為后來中國傳統天壇祭祀的一部分。

長期以來,學術界高度關注的畤祭研究,因缺乏考古實物資料進展緩慢。隨著對下站遺址的深入挖掘,籠罩密畤的神秘面紗逐漸被揭開。

《史記》記載,秦宣公四年作密畤於渭南,祭青帝。密畤是文獻記載中唯一地理位置相對確定的畤祭祀遺存。下站遺址的地點與文獻記載高度吻合。“2020年,我們在下站遺址發現的少數罐、盆表面刻有陶文,目前可辨識的最重要的陶文是‘密’字,‘密’應當就是密畤之稱。這讓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下站遺址就是密畤。”游富祥說。

密畤從公元前672年建立到西漢末年被廢,使用時間長達600余年。下站遺址的結構布局頗具特色,各類祭祀坑圍繞中心建筑區呈規律性分布,年代相近、類型相同的祭祀坑之間無疊壓、打破關系,表明畤的結構形制有嚴謹的規劃。

車馬祭祀的傳統

2022年,聯合考古隊清理出各類祭祀坑22座,分為長條形坑和長方形坑兩類。

長條形坑共10座。坑底主要埋藏牛和羊,排列緊密,基本由北向南依次擺放。長方形坑多為東西向豎穴土坑,共清理出12座,按坑底埋藏物的不同,又可分為動物犧牲坑和車馬坑。

車馬坑埋藏深度為8米至11米。為了防止坑內出現坍塌,考古人員隻能在坑內搭起支護,可供人員活動的空間非常狹小。“我們在坑內很難進行操作和拍攝,隻能盡可能做好每一個細節,再通過這些細節拼接出全貌。”游富祥說。

盡管車馬坑均被嚴重盜擾過,考古人員還是發現了玉車馬飾件、金車馬飾件、青銅殘件等文物。部分馬骨被銅鏽沁染,呈銅綠色,有些馬骨上還沾有朱砂。游富祥推測,此類祭祀坑底部原本放置有以金、玉、銅器裝飾的高等級車馬。另外,車馬坑中發現的許多器物,與寶雞鳳翔秦公一號大墓二號坑出土器物相似,側面印証了畤祭應為當時秦國最高等級的祭祀。

下站遺址發現的春秋時期車馬祭祀坑,車馬一乘放置在大型木箱中。這一現象在稍晚一些的血池遺址、吳山遺址中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春秋時期至西漢,車馬祭祀在畤祭中的延續性。

但是,下站遺址發現的春秋時期車馬祭祀坑的規模和車馬裝飾風格與血池遺址、吳山遺址發現的車馬祭祀坑不盡相同,且並未發現玉人、玉琮、玉璜等祭祀玉器。這反映出春秋中晚期至西漢時期,畤祭中以車馬祭祀的傳統在不斷發生變化。

下站遺址是目前國內發現的秦漢時期性質最為明確、延續時間最長、保存最為完整的最高等級祭天遺存。憑借這些重要價值,下站遺址入選2023年陝西六大考古新發現。游富祥介紹,目前學界專家正呼吁與當地政府合作,評估以下站遺址為基礎,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或祭祀博物館的可行性。(記者 趙茁軼 實習生 王宇晨)

(責編:賈凱璐、魏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