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三秦尋“龍”記

2024年02月09日09:12 | 來源:群眾新聞網
小字號

原標題:三秦尋“龍”記

  萬物迎春,歡樂今宵。今晚過后,便是甲辰龍年。

  十二生肖中,龍是人們唯一想象出來的動物。龍在中華文化中有著勇敢奮進、活力無窮、吉祥如意等多重寓意,寄托著美好的願景。中華兒女被稱為“龍的傳人”,中國龍的形象已遍布世界各地。

  除夕前,記者走訪了西安市、寶雞市鳳翔區、漢中市漢台區等地,尋找三秦大地上與龍有關的歷史傳說和民俗活動,為讀者朋友送去龍年祝福。

  ■ 地名中的龍元素

  2月5日,記者來到西安地鐵2號線龍首原站,站內通道裡的文化牆上展示著十幾種不同寫法的“龍”字及“青龍金匱”等成語、《龍潭》《驪龍》等作品中的詩句。文化牆將龍首原特有的地形地貌和文化內涵展示給市民游客。

  2月5日,西安地鐵龍首原站,行人在等待地鐵。 記者 師念攝

  關於龍首原的形成,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秦朝時,一條黑龍從秦嶺沖出,頭向北飲渭河之水,尾向南吸天地靈氣。神龍經過時將平地拱起一座土山。土山形似神龍,龍首原因此得名,因地勢高又名龍首山。

  陝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朱鴻介紹:“龍首原從曲江池一帶和丈八溝一帶漸漸抬升,以今天未央區龍首村周圍為頂,翻越之后,緩緩俯沖渭水。20世紀80年代初,我在龍首村向東、西方眺望,基本還能看出龍首原的走向。”

  龍首原因地勢高且北面鄰河,十分適合修筑王室宮殿。漢長安城和唐長安城,都是在龍首原修建的。漢長安城立北坡,唐長安城立南坡,龍首原在古代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西安城東,有一條連接東關南街和興慶宮公園的巷子——臥龍巷。巷子全長500米,彎彎曲曲像一條蜿蜒的蛟龍,兩側蒼勁的古槐之根形似龍爪。這是巷子以“龍”命名的原因嗎?

  其實不然。臥龍巷雖在明代形成,但其名卻與唐玄宗有關。

  唐朝時,臥龍巷的位置橫跨隆慶坊和勝業坊。隆慶坊原是唐玄宗李隆基為臨淄王時的府邸。李隆基登基后,為避其名諱,隆慶坊被改名為興慶坊,這裡開始被稱為“龍潛之地”。后來,人們便用“臥龍”二字給這條巷子命名。明代時,城牆東擴,臥龍巷附近成了東郭城的一部分,居民區逐漸形成。

  在陝西,龍文化積澱深厚。從縣城到鎮村,以龍命名的地名不勝枚舉。

  延安市黃龍縣,因黃龍山而得名。相傳人文始祖黃帝與蚩尤大戰時,應龍力助黃帝,戰到最后時已無力回到天上,便化作綿延數百裡的群山。黃帝見此悲痛不已,便將這群山以應龍為名。因應龍為千年之龍,又名黃龍,於是人們便將其稱為黃龍山。

  榆林市清澗縣龍坪村,據《清澗縣志》記載,龍坪,原名龍兒鼻,東西兩側懸崖峭壁,兩水繞村而相匯,奔數裡而入黃河,形似巨龍北來汲水,村恰處龍鼻之處而得名。

  安康市漢濱區雙龍鎮,境內馬家河、方家河蜿蜒而下,俯瞰河流形似龍身,猶如二龍戲珠,因此得名雙龍鎮。

  ……

  ■ 非遺中的龍形象

  一個個龍形泥塑,一張張龍形剪紙,一個個龍形面花……為了迎接新年,三秦大地的民間藝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融入龍元素,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美好祝願。

  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鳳翔泥塑,是具有濃郁西北鄉土氣息的特色藝術品,深受國內外人士喜愛。1月24日,記者來到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胡新明的泥塑傳習所。民間藝人們圍坐在桌前,用畫筆在制作好的泥胎上描繪圖案。筆鋒游走間,一條條形象生動的“龍”便制作完成。展廳內,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被眼前各式各樣的龍形泥塑所吸引,離開時還不忘購買幾件。

  胡新明父子設計制作的鳳翔泥塑。 見習記者 孫亞婷攝

  胡錦偉是胡新明的兒子。大學畢業后,他回到老家,希望和父親一道把鳳翔泥塑發揚光大。為了迎接龍年,去年5月,他就開始著手設計泥塑作品。如今,3款大龍泥塑、14款小龍泥塑正在批量生產。目前,他已接到訂單6000余個。

  “相比父親創作的第二代泥塑龍,第三代泥塑龍在保持粗塑、細繪、重彩的同時更加講究比例協調、筆法精美,色彩也有了漸變。”胡錦偉說,一件泥塑龍需要經過翻坯、合坯、粉洗、彩繪、上清漆等過程,並且是工人純手工制作,加上龍形態復雜,繪制起來比較慢,一個師傅一天隻能生產約5個大件、10個小件。目前,泥塑產品供不應求。

  胡錦偉還根據文獻記載和神話傳說,制作出“龍九子”造型的泥塑作品。比如長著牛角的囚牛、口含刀斧的睚眦、蹲坐遠眺的嘲風、形似獅子的狻猊,面龐似虎的狴犴……它們的形象盡可能地貼合了古籍記載和人們的認知,同時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生動可愛。

  在鳳翔,除泥塑外,還有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木版年畫。鳳翔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邰偉偉為迎接新年,專門設計了“龍鳳呈祥”年畫。該年畫的畫面清秀簡練,一條藍色長龍騰雲駕霧舞動身體,龍身托起一位美麗的仙女。邰偉偉說:“設計這幅年畫時,我參考了明清時期流行的龍形象,加上寓意吉祥的仙女,讓年畫盡量符合現代人的審美。”

  龍年剪紙。 武燕作

  在綏德縣,“全國十大神剪”武燕創作了一批龍年剪紙。作品中的每條龍因裝飾不同而寓意各異:福祿龍周圍裝飾有銅錢和葫蘆,平安富貴龍上有花瓶,連年有余龍身上裝飾了金魚戲蓮花……

  “今年,我們按照接到的訂單做了幾百幅龍年挂歷,還根據客戶需求為許多商品包裝盒制作了龍年剪紙圖案。”武燕說。

  ■ 民俗中的龍文化

  2月2日,傳統草龍展示活動在漢中市漢台區龍江街道舉行。 記者 師念攝

  2月2日下午,漢中市漢台區龍江文化站熱鬧非凡。伴隨著鑼鼓聲,23個龍舞隊輪番亮相。隨后,一部分隊伍在街上巡游,一部分在站內表演。現場觀眾熱情洋溢,感受著濃郁的過年氛圍。

  龍江街道地處漢江與褒河交匯處。歷史上,這裡的老百姓經常遭受干旱和洪澇災害,於是敬龍、舞龍成為當地的習俗。

  龍江文化站榮譽站長閆克元告訴記者:“以前天旱時,龍江人會光著膀子在河裡舞龍以祈求下雨﹔天澇時,人們則在河邊往草龍上潑煤油,然后將其點燃。”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龍江龍舞更多展現龍江人的團結協作。閆克元介紹:“正月初一到十五,龍江都會有龍舞表演,可謂村村鑼鼓響、戶戶舞大龍。”

  龍江龍舞道具豐富,有草龍、彩龍、板凳龍、撾杆龍4大類12個品種,其中最特別的當屬草龍。它制作起來很復雜,需要6個人做15天才能完成。龍江龍舞道具制作技藝被列入陝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除了龍江龍舞,陝西還有周至龍燈。

  昆明池七夕公園內的花燈“神龍賜福”(2月5日攝)。 見習記者 孫亞婷攝

  周至龍燈起源於東漢初年,興盛於唐宋,傳承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周至龍燈有20多米長。近20分鐘的舞龍表演需要30人左右,場面頗為壯觀。鑼鼓隊在前吸引人們的注意,四對排燈、龍門及龍柱緊隨其后,接下來是雞燈、魚燈、蝦燈、蟬燈、花鼓燈、五角星燈等。

  周至縣文化館館長蔡永安介紹,目前,王婆寺龍燈群眾基礎最為廣泛,表演十分精彩,主要有巨龍鬧春、中華龍、龍翻身、龍嬉柱、龍翻騰、龍擺尾、龍巡四海、祥龍騰天等。

  人們常會說一句和龍有關的話——“二月二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這天,陝西有很多民俗活動。為祈求一年風調雨順,一些人會去龍神廟前舉行祭拜儀式﹔大人帶著小孩在這天理發,希望小孩能夠健康成長、出人頭地﹔飲食也多以龍為名,面條叫“龍須面”,餛飩為“龍眼”,餃子叫“龍耳”……

  平利縣已經舉辦了五屆“二月二·龍抬頭”農耕民俗文化藝術活動。活動當天,除了雙龍隊、鑼鼓隊、秧歌隊、腰鼓隊等接連登場外,還會舉行隆重的龍頭節祭祀儀式﹔甘泉縣龍咀溝村,上百年來沿襲著農歷二月初二“打龍眼泉”活動,活動期間還有撒灰保平安、秧歌“沿門子”送吉祥等活動。

  和龍有關的民俗活動種類豐富、形式多樣,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五谷豐登的期盼,蘊含著人與自然生生不息、和諧相處的理念。(師念 孫亞婷)

(責編:鄧楠、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