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推動文化傳承發展(人民觀點)

——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不斷開創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⑩

本報評論部
2024年02月09日08: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隻有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寶貴歷史文化財富,才能讓中華文脈綿延賡續、文明薪火代代相傳

讓歷史文脈融入現代生活,使優秀傳統文化在春風化雨中潤澤人們的心靈,為文化自信提供歷史景深,才能更好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在天津考察時,強調“要深入發掘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歷史文化遺產和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在“天下第一雄關”甘肅嘉峪關關城,叮囑“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在山西雲岡石窟,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在福建福州市三坊七巷,強調“對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足跡”遍及全國,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出一系列明確要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歷史文化遺產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個著力”的要求,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不斷開創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就要深刻認識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基礎,從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高度自覺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

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指出“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后代”,強調“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要求“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宣示了我們黨對待民族歷史文化的基本態度,更深刻啟迪我們,隻有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寶貴歷史文化財富,才能讓中華文脈綿延賡續、文明薪火代代相傳。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從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到搭乘“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中國文物工作者將水下永久測繪基點布放在海底﹔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新增23座、歷史文化街區劃定數量翻番、歷史建筑確定數量增長了近5倍,到系列圖書《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深受讀者歡迎、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典籍裡的中國》海內外熱播……新時代以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四梁八柱不斷完善,成效日益顯現,我國文化事業更加繁榮興盛,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迸發。知所從來,思所將往,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就能為新時代文化繁榮昌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不竭動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必要支撐。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這要求我們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同時要合理利用,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充分發揮作用。讓歷史文脈融入現代生活,使優秀傳統文化在春風化雨中潤澤人們的心靈,為文化自信提供歷史景深,才能更好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千年文脈綿延不絕,燦爛文明生生不息。“建議省級層面加強對凌家灘遺址申遺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強化項目推動,著力培育巴蜀文化遺產數字化人才隊伍”“亟須出台相應的地方性法規解決非遺保護過程中的有關問題”……近期,地方兩會密集召開,不少代表、委員關注文化遺產保護,積極建言獻策。今天,錦繡大地上,文物古跡粲然可觀,文化遺產多姿多彩,一幅古今輝映、燦爛輝煌的文化長卷徐徐展開。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我們定能在守正中創新,在傳承中發展,更好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09日 05 版)

(責編:賈凱璐、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