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韜玉而山暉 館藏珍則文彰——寫在石峁博物館開館之際
石峁博物館。受訪單位供圖
黃河奔流不息,文明綿延不絕。千百年來,滾滾黃河映照出東方文明的曙光,不同文化在此匯聚、碰撞、融合。陝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鎮,黃河一級支流禿尾河北岸的黃土梁峁上,一座距今4000年左右、規模宏大的石頭城——石峁遺址,歷經風雪洗禮,依舊巋然聳立。
“從2012年第一次來到石峁遺址,至今已經11年有余,我也算是半個神木人了。”石峁遺址考古隊副隊長邵晶感慨,“因此,我也更希望向世人展示這座石頭城的魅力。”
11月29日,石峁遺址掀開了新的一頁——石峁博物館正式開館。石峁博物館是保存展示石峁文物的主要場所,是傳承弘揚石峁文化的歷史殿堂,也是樹立文化自信的人文講堂。曾經神秘古老的石頭城,以更加現代化的方式進入人們的視野。
撥動時間的指針,在石峁博物館,數千年前的“中華古國·文明王都”正緩緩向我們走來……
石峁遺址皇城台考古發掘現場(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探源 文明罅隙初露曙光
多年前,石峁已聲名在外。
早在20世紀上半葉,大量來自“陝西榆林府”的精美玉器流散海外。這些文物的流離,仿佛石峁多舛的命運。邵晶介紹,石峁多處墓葬都存在被盜掘的現象,大量文物流失。20世紀70年代,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戴應新對石峁遺址開展調查,征集部分玉器、陶器和石器,使得石峁文化首次被學術界認識。
2011年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隊等單位組成聯合調查隊,確認石峁遺址由皇城台、內城、外城組成,面積逾400萬平方米。石峁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史前石筑城址。石峁遺址中蘊藏的中華文明密碼被一點點解開。
榆林市石峁遺址管理處負責人劉亞功表示,在加強遺址本體保護的同時,石峁相關工作人員積極開展文物的展示與利用工作,全面促進文旅融合,深度推進石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石峁博物館建設。
考古發掘表明,石峁遺址的城內密集分布著大量宮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業作坊等重要遺跡,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陶器、骨器、石雕石刻、彩繪壁畫等文物。考古人員在皇城台發現的70多件精美石雕,多數出土於牆體的倒塌石塊內,部分還鑲嵌在南護牆牆面上。
石峁博物館大廳。 記者 趙茁軼攝
石峁博物館內高聳的神面立柱石雕引人注目。它的外觀呈圓柱體,正反面各採用浮雕技法雕刻一個神面,充滿神秘色彩。
作為護衛者,石峁遺址的石雕絕大多數為單面雕刻,少量為雙面雕刻,最大的石雕長度超過2.6米。雕刻內容大致可分為神面、人面、神獸、動物和符號5類。神面石雕體量較大,畫面最為傳神。
石峁遺址以石頭為骨骼,勾勒出一副巨人的身軀。石塊的縫隙中,隱約透出文明的曙光。
石峁遺址以皇城台為核心,內外城環套結構布局,再通過牆體上的城門、瓮城、角台、馬面等防御性建筑層層設防。石峁古城城防一體的設計理念和體現等級制度的建筑思想,不僅展示出石峁社會的發展狀態,彰顯出石峁先民強大的軍事實力,也為后世都城營建開創了先河。各類文物遺存,如纴木遺存等,涉及軍事、宗教、天文、藝術等領域。石峁遺址展現出的文明程度,一次次為人們帶來新的驚喜。
10月23日,第四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介紹了石峁遺址的最新考古成果:2023年,石峁遺址皇城台墓地新發現墓葬17座,已發掘15座,基本為豎穴土坑墓,木棺為榫卯結構,棺外有殉人,其中4座墓葬壁龕內出土了隨葬陶器組合。
2022年至今,石峁遺址皇城台共發現墓葬40多座。墓葬成排分布,用石牆劃分塋園,有明顯的等級區分。
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遺址,石峁遺址以巨大的規模、多重的布局、宏偉的建筑和大量出土文物,為研究中國文明起源的多樣性和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過程提供了全新資料。
在被譽為“華夏第一門”的外城東門遺址旁,沉默不語的石城、漫無邊際的黃土和獵獵作響的朔風,映襯著新建成的石峁博物館。它們仿佛在低語,訴說著華夏文明的故事。
堅守 石頭城垣賡續文脈
如何讓深埋於黃土高原的奇跡走向世人?石峁遺址的相關工作者思量已久。
石峁博物館一角。 記者 趙茁軼攝
作為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和宣傳石峁文化的現代化專業博物館,石峁博物館於2018年動工,歷經5年精心打磨,以嶄新之姿迎接第一批觀眾。
“我等待開館這一天已經很久了。”邵晶說,“博物館能以集中、系統的方式向人們展示石峁文化,讓更多人對石峁、對我們的傳統歷史文化感興趣,這是我們考古人希望看到的事情。”
10余年來,一批批考古工作者扎根於此。他們用手鏟和毛刷一寸一寸地揭開了石峁遺址的神秘面紗,皇城台、內城和外城構成的三重城垣結構展現在人們面前。
探索石峁,是為了找尋過去的根,亦是為了探明未來的路。
石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揭牌暨石峁博物館開館儀式上,掌聲不絕於耳。石峁博物館正式成為展示石峁遺址厚重的歷史文化價值,展現神木市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彰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歷史,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
“石峁遺址是實証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遺址,是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劉亞功介紹,石峁博物館通過“巍巍石峁”“王者之城”“都邑生活”“赫赫之名”4個單元,全面、立體、真實地展示了石峁遺址的考古成果和遺產價值,體現了石峁文明在中國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價值及獨特地位。展區共展出石峁遺址出土和石峁文化時期的玉器、石器、陶器、骨器、石雕石刻和彩繪壁畫等各類珍貴文物688件(組)。
“努力做好文物陳列和介紹工作,讓石峁遺址‘活’起來,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我希望人們來到這裡時,能夠感受到早期文明的魅力和文化內涵。”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文物保護科科長柳淳說。
11月29日,游客在石峁博物館參觀游覽。 記者 趙茁軼攝
在積極保障配合考古發掘的同時,柳淳常向石峁遺址的考古隊員請教考古專業知識,不斷豐富自己對石峁遺址出土各類文物的認知。耕耘於考古工地,奮斗於博物館內,文博工作者作為石峁遺址新一代守護者,致力於講好石峁故事,守護文明賡續的印記。
融合 文保利用譜寫新篇
光陰荏苒,禿尾河畔,石峁遺址數千年文明的歷史回響聲如驚雷,石峁文物保護利用的時代強音鏗鏘嘹亮。
近年來,地方政府及文物工作者投入更多力量進行遺址本體保護工作。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全面加強石峁遺址保護工作。2017年,《陝西省石峁遺址保護條例》出台。此后,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不斷加強日常維護、監測及風險防范,積極推進遺址區監控系統改造升級和文保巡查常態化,先后對外城東門址、皇城台南側護坡、外城東南牆體進行搶險加固,實施外城東門臨時考古大棚、皇城台氣肋膜大棚等保護工程。
石峁博物館館藏的玉鏟。 記者 趙茁軼攝
“這些年,石峁遺址文博工作人員致力於石峁的保護開發,成效正在逐步顯現。”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副主任張志明說,“在文保工作進行的同時,我們希望能夠挖掘石峁遺址更大的價值。”
2022年,石峁遺址順利獲批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陝西省再添一張“國字號”文化名片,也為神木市文旅產業指明了新的方向,更為石峁遺址下一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奠定了基礎。
與石峁博物館開館一同舉行揭牌的石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依托高家堡鎮的自然環境,以石峁城址與高家堡古城的雙城空間結構,規劃確定核心景區架構。高家堡是長城的戍邊塞堡,屬於榆林地區“三十六營堡”之一,是和石峁遺址相互補充的不同文化資源。
張志明介紹,石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既能讓公眾感受中華文明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又能展現出黃土高原與黃河流域交界地帶的邊塞風情。
“石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揭牌、石峁博物館的開館,能夠更好地為公眾展示石峁遺址,有利於提高石峁遺址的知名度、推進申遺工作。”石峁申遺顧問周魁英說。
盡管已歷經數千年,石峁遺址仍充滿生機。
10月17日,中國郵政發行以“中華文明探源”為主題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特種郵票一套4枚。石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赫然在列,選取文物為神面立柱石雕。該石雕柱體兩側各有浮雕神面,表情生動,對於認識中國早期文明藝術造詣和精神信仰提供了難得的實証。
石峁博物館館藏的骨錐。 受訪單位供圖
10余年的系統考古發掘,成果幾度石破天驚,但石峁遺址工作者的步伐不曾停止。如今,石峁的發掘工作仍在繼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有序進行,這片土地上的故事依舊在更新中……(記者 趙茁軼)
石峁大事記
20世紀上半葉
大量來自“陝西榆林府”的精美玉器流散至法、德、英、美、日等國家。
1958年
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開始。普查工作隊調查“石峁山遺址”,並明確記錄了遺址內的“三套城”結構。
1963年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與西北大學聯合對陝北榆林、神木、府谷等地的長城沿線調查時,踏查並記錄了“石峁山遺址”。
1976年至1979年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在石峁征集120余件玉器及一些陶器、石器、骨器。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戴應新發表調查簡報,提出“石峁遺址”的命名。
1981年
西安半坡博物館對石峁遺址開展小規模試掘並發布試掘簡報。
2006年
石峁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考古勘探工作隊等單位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石峁遺址進行了系統調查和發掘。
2012年
石峁遺址正式發掘。
2013年
石峁遺址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2012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入選國家文物局“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榮膺“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現”。
2019年
石峁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石峁遺址申遺工作正式啟動。
2020年
石峁遺址皇城台大台基遺跡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石峁遺址入選國外《考古》雜志評選的“世界十年十大考古發現”。
2022年
石峁遺址皇城台高等級墓地入選“2022年度陝西重要考古發現”。
2023年
石峁博物館開館,石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揭牌。
(記者 趙茁軼整理)
石峁遺址相關鏈接
石峁遺址位於黃河流域禿尾河畔的台地上。這裡屬於陝西、山西、內蒙古三省交界的河套地區。石峁遺址距今4300年至3800年,城內面積逾400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史前石筑城址。
10余年來,石峁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收獲頗豐。在城門遺跡、宮殿區、墓葬區出土的文物,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實物証據。
2021年,石峁遺址入選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公布的“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記者 趙茁軼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熱門排行
- 1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 不斷開…
- 2揭秘秦嶺“神奇動物”的十二時辰
- 3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陝西新…
- 4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
- 5陝西開展居民小區及充電樁用電價格秩…
- 6中歐班列(西安)開行十周年 開行量…
- 7以更大力度更嚴舉措抓好整改整治 推…
- 8教育部: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
- 9陝西6所院校納入國家“十四五”教育…
- 10陝西西安:三甲醫院“搬進”社區
- 11為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貢獻“陝西力量”
- 1212月1日起,過境西安貨車將實行分…
- 13“楓橋經驗”潤三秦
- 14打卡收藏!西安177處“落葉緩掃 …
- 15198所高校同場競技 這個工程創新…
- 16小南門早市 整頓后再“出發”
- 17有游客往兵馬俑遺址坑內扔煙頭? 官…
- 18西安多項促經濟措施落地顯效
- 19陝西全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 20打造產業鏈 提升知名度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