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古韻沁新香
“姓桃居住桃花村,茅屋草舍在桃林……那依呀哈,那依呀哈……”當唐代詩人崔護的詩文被兩個皮影生旦惟妙惟肖地“唱”出,席地而坐的老鄉們不由得跟著哼唱了起來。
巍巍少華山下,八月仲夏夜,月明星稀裡,忙罷話豐收。桑園麥場邊,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演出吸引了農閑下來的當地村民。伴著婉轉動聽的曲調,在燈光映照下的白色幕布上,一張張栩栩如生的影人在藝人雙手操控下,上下跳躍、左右騰挪、俯仰如神。
明清時期是皮影的鼎盛期,形成了幾大地域性流派,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華州皮影是陝西東路皮影的代表。其藝術特色既體現在細膩悠揚的唱腔中,也體現在獨特的皮影制作技藝上。鏤空與留實巧妙搭配、造型豐富優美、雕刻細膩多變、染彩絢麗厚重,是華州皮影的藝術特色。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挽住時代的風,扒住鄉村的土!華州皮影,找到了自己的另一方土壤。不僅助推了鄉村產業和文明新風的發展,更讓這個古老藝術流淌了時代新韻。
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柳枝鎮一個叫櫻桃溝的村子,不少農戶家牆上挂有皮影,既有三國蜀國名將,也有《唐打馬球圖》。濃濃的古調遺風襲來,令來這裡做深度鄉村游的遠客們嘖嘖稱贊。在工作間不時傳來雕刻皮影的敲打聲與笑鬧聲,小朋友們在工作人員指導下描畫著自己喜歡的冰墩墩、孫悟空等皮影人物,“推皮走刀”的老師傅則正在為孩子們雕刻新“模板”。
“用右手拿刀,扎住牛皮保持不動,左手轉動固定在刻板上的牛皮。這樣刻出的皮影刀口圓潤、花紋精細,線條流暢齊整。”華州皮影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汪天喜介紹,制作華州皮影要經過24道工序,一件作品往往至少需要雕琢3000多刀才能完成。
為支持皮影的保護與傳承,2018年9月,村上免費提供了幾間房間作為華州皮影工坊,專門提供皮影設計雕刻、技藝培訓和現場表演等。“我們成立了皮影專業合作社,吸納了更多群眾。統一提供訂單,大家制作完成后統一回收銷售,這是一筆收入。學習好的,有的自立門戶,我們也提供技術指導,這是一個出路。我們還開展了研學,嵌入制作體驗活動,每人次收費68元到128元,又是一筆收入。”汪天喜的女兒汪燕妮說。
汪燕妮一家,有5人從事華州皮影相關產業,在他們帶領下,華州皮影遠銷海內外,村上也被評為陝西省一村一品雕刻示范村和全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從事皮影產業者多達300多人,人均年收入達上萬元,並帶動了柳枝鎮乃至華州區皮影產業發展。
老師傅和孩子們“合作”新皮影創作。人民網 王麗攝
“在家利用農閑雕刻皮影,既不耽誤照顧家裡老小,還能擔負家庭的大部分開支,現在我的審美情趣也提高不少。”村民張曉玲就通過雕刻制作的各類皮影作品,剜了窮根,不僅蓋了新房,還買了小轎車。
目前,柳枝鎮還在櫻桃溝村附近的張橋村,建設皮影文化園,並將皮影產業與當地櫻桃、旅游等產業融合,助推鄉村振興。
生於渭河邊,長在少華山下,華州皮影與傳統的鄉土生活密切相關,守著這方鄉土,皮影為一批村民謀了碗“非遺飯”。薛宏權在皮影戲的編排中融入了舞蹈、情景劇、動畫等藝術形式,在制作上把皮影尺寸由30厘米左右調整到70厘米左右,增加活動關節來完成80%真人動作。2015年,薛宏權成立了一支由80后、90后組成的團隊,創排了《老鼠偷油》《龜與鶴》等十幾個現代皮影戲。2023年,《懲惡揚善小哪吒》這部動漫、影視等領域跨界結合的新派皮影與觀眾見面,深受熱捧。
正在給皮影描色的學生。人民網 王麗攝
隨著2020年,“華州皮影”在法國被注冊為國際商標﹔2021年,華州區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皮影)之鄉”,古老的非遺,“火”上了國際大舞台,更“活”在鄉村致富經裡。陝西趁勢舉辦了新農村非遺技能提升班、華州皮影訂單式培訓班等,促進民間藝術融入產業,以鄉村振興的東風助力非遺保護。同時,為了吸引觀眾,當地採用文化惠民服務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方式,華州皮影戲請進少華山國家森林公園,累計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為皮影打下了良好的“觀眾緣”,也栽下了一棵“金錢樹”。截至目前,華州皮影的從業人員超過了3000人,年產值達3千萬元。
新舍農場外,荷塘桑梓邊,老鄉與游客們依舊會端著凳子,笑聚在白布前,期待著王侯將相、才子佳人悉數亮相,也盼望著新品佳作、今時人物輪番登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