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

且听鼓声震天地

2024年08月14日09:30 | 来源:陕西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且听鼓声震天地

腰鼓手在表演。

7月29日,学生在表演安塞腰鼓。

安塞文化艺术馆陈列的安塞腰鼓宋代画像砖。 照片均由郝颖 摄

在黄土高原,原生态的安塞腰鼓从古时的战鼓演变成如今的欢庆腰鼓,跨越千年、热情奔放;豪迈的陕北汉子,头裹白羊肚手巾、斜背响鼓、手握鼓槌,将这腰鼓从黄土地舞到了世界各地。

近日,记者走进被誉为“腰鼓之乡”的延安市安塞区,探寻安塞腰鼓的魅力,感受这扎根于黄土地的艺术。

腰间鼓 见证历史

安塞之名,有“安定边塞”之意。这里地处黄土高原腹地、鄂尔多斯盆地边缘,历史上便是军事重地,素有“塞北锁钥,上郡咽喉”之称。

在岁月的长河中,安塞腰鼓与这片黄土地有着怎样的故事?

8月2日,记者在安塞文化艺术馆看到一块当地出土的安塞腰鼓宋代画像砖。砖上,一名腰鼓手紧握鼓槌,一手在前一手在后,双脚腾空,正在敲击挎在腰间的鼓。

“这块画像砖是1989年在原安塞县招安镇岳中庄村出土的。它从文物考古学的角度证实,安塞腰鼓在宋代已经成为安塞地区比较普遍的民间艺术。”延安市安塞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米宏清说。

回溯往昔,安塞腰鼓曾作为边塞将士手中的战鼓,伴随着秦汉的烽火硝烟,回响在广袤天地间。岁月流转,战鼓渐息,安塞腰鼓的战鼓身份成了过去,但那份激昂与坚韧却深植于这片土地,代代相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塞腰鼓迎来了新的身份——胜利腰鼓、欢庆腰鼓。”米宏清介绍,“20世纪40年代以前,安塞腰鼓成了民间的一种表演形式。1942年,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使安塞腰鼓得到了快速发展。当时,安塞县高桥乡的腰鼓队曾到枣园给党中央拜年。”

史料记载,原先安塞腰鼓手的服饰是“盔缨马刷,战巾战袍”,鼓手的形象类似古代戏曲中的武生。延安时期,鲁艺文艺工作者将安塞腰鼓手的服饰改为白羊肚手巾和羊皮马甲,使其接近于民间秧歌服饰,让安塞腰鼓在宣传新思想、鼓舞革命士气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997年9月,安塞腰鼓队参加香港回归庆典;

2009年10月,1020名安塞腰鼓手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

2019年2月,24名安塞腰鼓手参加央视春节联欢晚会;

……

翻开《安塞腰鼓大事记》,我们可以发现,安塞腰鼓在很多重要的节日和庆典中都留下了身影。安塞腰鼓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千山万水,响彻大江南北。鼓手们用铿锵有力的鼓声见证千百年来的历史,用热情奔放的舞姿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手中槌 薪火相传

7月25日,安塞区沿河湾镇的鼓声如春雷般轰鸣。一群腰鼓手头系白羊肚手巾、身缠红腰鼓,在雷鸣般的鼓点声中忘我地舞动,以刚毅有力的舞步激荡起万马奔腾的澎湃气势。

“太棒了!看得我心潮澎湃,忍不住跟着舞起来。”沿河湾镇居民刘先生说。

《安塞县志》记载,在历史的长河中,安塞腰鼓将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和民歌等艺术表现形式融合在一起,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有文、武之分。文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风格类似秧歌;武鼓欢快激烈、豪迈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

“在表演技巧上,安塞腰鼓讲究‘六劲’,摇头晃脑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安塞腰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延河介绍,“这‘六劲’不仅能体现陕北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也是检验腰鼓手舞蹈水平的关键标准。表演者要始终保持热情洋溢的精气神儿,敲出生命之劲,让观众看着带劲儿、听着鼓劲儿。”

今年65岁的刘延河已经打了50多年腰鼓。他介绍,打安塞腰鼓考验的是团队配合默契度。“一场完整的安塞腰鼓表演,不仅要有腰鼓手,还需要指挥者和吹奏者。每个角色都入戏,才能震撼人心。”刘延河介绍,“现在,年轻腰鼓手的学习热情很高,我有信心把腰鼓技巧都教授给他们。”

近年来,安塞区高度重视安塞腰鼓传承人的培养,建立了传承人审定制度、腰鼓教练等级评定办法等规章制度,通过举办腰鼓教练培训班对全区8镇3个街道的腰鼓手进行集中培训,推动腰鼓队伍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安塞区共有安塞腰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人、市级非遗传承人1人、区级非遗传承人5人、骨干腰鼓手1万多人。

安塞区还为腰鼓爱好者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培训,推动腰鼓技艺不断精进。目前,安塞区有3个腰鼓传习所、1个活态腰鼓文化村。

在今天,安塞腰鼓已不单是一种艺术形式,更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与民族自信。

高原舞 步履不停

“一、二、三,跳!保持这个节奏!”7月28日6时许,安塞区体育广场上,一个个方阵整齐排列,学生认真听着站在队伍前方的教练讲解动作要领。鼓声响起,他们的身体随着鼓点起伏跃动,广场上一派热闹景象。

“我爸爸就是腰鼓手。他的鼓声充满力量,我也要学习打腰鼓。”年仅9岁的刘一姌用稚嫩的小手紧握鼓槌,用力击打着腰鼓。

“今天是安塞区中小学生腰鼓培训班开班第14天。这些娃娃们精神饱满,练得很起劲儿。”安塞腰鼓协会副会长高塞东说,“在安塞,只要娃娃们想学腰鼓,我们就会尽力去指导。”

在安塞,有这样一句响亮的俗语: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人人都会打腰鼓。

近年来,在安塞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当地形成了全民参与非遗传承的良好氛围。安塞区通过“腰鼓进校园”“腰鼓进社区”“腰鼓进企业”等活动,让腰鼓文化深入人心。

“在安塞,腰鼓已经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就连幼儿园也有‘小小腰鼓队’。我们还研发了针对不同学龄段学生的安塞腰鼓教材。现在,安塞98%以上的学生都会打腰鼓。”安塞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高长东说。

作为陕北民间艺术,如今,安塞腰鼓已经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走向了世界舞台。

“安塞腰鼓是我们响当当的名片。我们希望通过打腰鼓,把陕北人民的豪情展现给全世界。”高塞东说,“今年4月,我们为2000多名海外观众表演了安塞腰鼓。能把非遗带出国门,我非常激动。”

近年来,安塞腰鼓已先后赴德国、泰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进行演出。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安塞腰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2000多年来,黄土高原上鼓声不断。腰鼓文化在安塞这方热土上代代相传,历久弥新。(郝颖采写/整理)

(责编:白鸽、魏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