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人民网看陕西

出血热与吃草莓无关系 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发病

2021年12月19日14:42 | 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西安12月19日电(邹星)今年入冬以来,西安市各大医院相继接诊多例出血热患者。近日,“吃草莓会导致得出血热”的消息也传遍了朋友圈。据相关专家辟谣,出血热跟吃草莓没有关系,出血热的传染源为老鼠。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肾功能损伤为主要表现。该病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治愈该病尤为重要。该疾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在10月~次年1月会出现一个大高峰,称为秋冬峰;4~6月(或5~7月)还会出现一个小高峰,称为春峰。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传播途径包括: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道黏膜感染人体。人体感染病毒后,经过2周左右的潜伏期,即出现畏寒发热、“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及“三红”(脸、颈和上胸发红)等症状。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发病率的高低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多少密切相关。陕西省关中地区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因素综合作用,黑线姬鼠较为常见,野外黑线姬鼠携带汉坦病毒率较高;关中地区的西安、渭南、咸阳、宝鸡市和杨凌示范区每年报告的病例数合计约占全省总病例数的95%。发病人群主要为农民,约占总病例的80%。

接种出血热疫苗能有效降低出血热的发病、缓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是疫区人群防控出血热的重要手段。出血热疫苗适用于无接种禁忌症的16-60岁人群,全程免疫接种人体后,可刺激人体产生抗汉坦病毒的中和抗体。出血热疫苗是灭活疫苗,接种该疫苗不会因接种行为而发生肾综合征出血热。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陕西省出血热疫苗实行分类接种政策。在关中地区出血热疫情高发的重点区县,对16-60岁的农民、农村学生进行免费的疫苗接种。非出血热疫情高发的区县采取自愿、自费接种的政策。

由于出血热的早期症状与流行性感冒非常类似,因此误诊误治、自行服药常常导致病情拖延而加重。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医疗卫生机构既要坚决筑牢“防疫墙”,也丝毫不能放松其他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特别是在出血热的高发区县,对于容易接触到鼠类生活环境、直接或间接接触到汉坦病毒、呼吸到含有病毒的气溶胶而感染出血热的农村群众、建筑工人、学生等重点人群,要依据临床特征性症状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参考流行病学资料,认真进行鉴别诊断,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目前正值出血热发病高峰期,也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出血热在发病早期症状与感冒、发烧类似,容易被忽视而延误治疗,市民若在此时节出现感冒、发热等症状,要警惕出血热,应立即到正规医院进行救治,不要自行服药,以免耽误病情。同时,市民应做好以下防护措施:

灭鼠和防鼠:防暑和灭鼠是预防本病流行的关键。可采用粘鼠板灭鼠,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入室内;也可投放毒饵,门口采用防鼠板、下水道口加铁丝网等防止老鼠进入。

疫苗接种: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最有效措施之一。目前我市新到货一批出血热疫苗,正陆续下发至重点区县、重点乡镇的接种单位。高发地区16-60岁的适龄人群,尤其是接近60岁的农民和刚满16岁的学生,均可遵循知情、同意、自愿的原则,积极主动至就近接种点规范全程接种出血热疫苗,获得免疫力。出血热疫苗全程规范接种共3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一年。前两针为基础免疫,至关重要,请确保至少完成基础针次接种,获得一定免疫力。若完成基础免疫后超过一年,可随时对第三针进行补种。

个体防护:尽量加强个人防护,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冬季尽量不去野外老鼠有可能生存的地方游玩,不在野外荒草地上坐卧、露营。避免与老鼠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接触。在野外工作人员尽量穿长袖长裤,不露脚趾的户外鞋,以防被鼠类咬伤。不在不卫生的小饭馆就餐;不吃生冷特别是容易被老鼠类污染的食物、水和饮料等。住宅、办公室不要裸露摆放正在食用的食物,以免招引老鼠。要维持场所环境整洁卫生,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老鼠的食物、隐蔽场所及鼠孳生地。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时,要戴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一旦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皮肤出血点等症状应及时到综合医院诊治。(根据陕西省疾控中心发布消息整理)

(责编:邹星、吴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