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品引领文艺繁荣
——五年来陕西文艺精品回眸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5年来,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把握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依托我省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围绕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陕西本土题材,重点策划推出了一系列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持续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努力描绘文化强省建设的壮美图卷。
长篇小说《主角》
著名作家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于2018年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于2019年先后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个奖项收入囊中,展现了“文学陕军”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坚持创作的丰硕成果。
《主角》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被认为是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是一个以中国古典的审美方式讲述的寓意深远的“中国故事”。
《主角》围绕一个名叫忆秦娥的秦腔演员展开,以扎实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她从11岁拜师学艺到51岁功成名就的生命历程和舞台生涯,又从忆秦娥写到她女儿宋雨,时间跨度达40多年。书中所展开的,是一幅复杂世相的宏阔画卷,包含着对人的命运的复杂考量,是一曲文化、人性与时代共筑的人间交响。《主角》以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鲜明的时空坐标,写出了历史的本质,它着重表现了历史深处的东西,而非历史浮光掠影的表象。
短篇小说《出警》
2018年,陕西省青年作家弋舟凭借作品《出警》,一举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正如篇名所示,这部小说事关警事,事关警察,主要讲述了“我”进入警察队伍之后所看到的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出警》现已被收入作者的短篇小说集《丙申故事集》中。
鲁迅文学奖评委会在给《出警》的颁奖词中写下了这样的话:“《出警》体现着对心灵辩证法的深入理解。不回避人性的幽暗和荒凉,更以执着的耐心求证着责任和疗救。急剧扩张的城市边缘,在喧嚣的人群中,被遗忘的也被守望着,令人战栗的冷被一盏灯不懈地寻找、照亮。”
弋舟曾表示,写作亦如硬币,正反两面构成了它完整的形状。写作《出警》,是作者想忠实地回到小说的伦理中,让每一个生命的实相去解释自身,让小说家的笔驱散那些“社会性”纷纭的表象,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之为人的本意,犹如摩挲硬币的两面一般,完整、全面地打量我们的世界。
话剧《柳青》
2019年,由西安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推出的话剧《柳青》,在参评的38台剧目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
话剧《柳青》讲述的是人民作家柳青和他笔下的农民生活的故事。柳青扎根皇甫村,带着妻子儿女在皇甫村蹲点14年,用笔杆子记录人民群众的生活,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用乡里乡亲的创业史来见证时代的变迁,写就了《创业史》。
该剧剧情设计紧凑巧妙,人物形象塑造饱满,语言鲜活风趣,生动展示了柳青等老一辈艺术家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抒写的高尚情操,是一部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倾情之作。同时,本剧把作家柳青与人民、柳青与《创业史》、人民与《创业史》的关系有机地融合到一起,令观众沉迷其中。
借助豪华创作团队细腻、创新的艺术勾勒,以及精妙的话剧舞台语汇,话剧《柳青》高度呈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人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曾评价这部话剧“整部作品所焕发出的人民精神、实践品格与理想光芒,让观剧者充分领略到现实主义创作的时代魅力”。
话剧《平凡的世界》
2019年,话剧《平凡的世界》接连斩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国际戏剧学院奖”。
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剧目,由陕西演艺集团、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排演的话剧《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展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陕北地区劳动人民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平凡而又曲折的人生道路,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反映了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深刻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面对的艰难困苦。
话剧《平凡的世界》紧扣原著小说的精神内核,本着贴近人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创作宗旨,忠实还原了原著所描写的改革开放初期,陕北地区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平凡而又曲折的人生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孙少安、孙少平、田润叶、田晓霞等一大批淳朴善良、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热情讴歌了陕北劳动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一代代青年人为实现美好生活而拼搏奋斗。
该剧运用多元化的舞台表现形式,将陕西独有的黄土地文化融入戏剧表演之中,让原汁原味的陕西文化在全国舞台上华丽绽放,在全国推动形成了“陕派话剧”风潮。
话剧《麻醉师》
陕西省委宣传部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陕西省文化厅重点文艺创作项目,西安演艺集团话剧院打造的话剧《麻醉师》先后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话剧《麻醉师》是根据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已故副主任陈绍洋的事迹而创作的。陈绍洋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医生,他立足岗位,兢兢业业,精诚奉献,以“大医精诚,妙手仁心”为职业操守,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医生最崇高的医德。西安演艺集团话剧院以他为原型,在舞台上成功塑造了鲜活的艺术形象——陈绍强。
《麻醉师》取材于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但并不拘泥于既定事实。该剧从爱情、亲情、友情三维立体全方位塑造主人公陈绍强的形象,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完美结合,对陈绍强的刻画有血有肉、真实感人。同时,该剧深刻揭示了现实社会的医患关系和“被麻醉”的社会现象,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弘扬了中国精神,讲好了陕西故事,展现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人性闪光点。
秦腔新编历史剧《关中晓月》
2020年9月,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揭晓。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齐爱云、西演集团·西安三意社演员侯红琴凭借在西演集团·周至县剧团创排的秦腔新编历史剧《关中晓月》中的精彩表演,分别获得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配角奖。
秦腔新编历史剧《关中晓月》以陕西泾阳商人、安吴堡女主人周莹为原型,塑造了深受关学思想影响、代表秦商精神的人物形象商英,讲述了商英为救护近代关中大儒刘古愚铤而走险,面对重重困难,倾尽家产,最终保存了关学一脉的故事。该剧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从一个小女子的义举出发,将她的情感变迁嵌入大历史背景下,通过对人性人情的透视,深刻地展示了在新旧思想更迭之时,一个普通女性致力于保护文化命脉的心路历程。
该剧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我省基层院团传承发展戏曲艺术的优秀创作成果和服务基层人民群众的良好精神风貌。
秦腔现代戏《易俗社》
2018年5月,第2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揭晓。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凭借在秦腔现代戏《易俗社》中林梦芸一角的精彩演绎,摘得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
易俗社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古老剧社。秦腔现代戏《易俗社》讲述了易俗社早期30余年的历史。该剧通过史料展示的实线与剧情演绎的虚线,将女主人公林梦芸30多年追随易俗社,最终成为易俗社第一位女演员的故事和易俗社的重要历史事件相结合,将人物的抉择、剧社的兴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交织,塑造了以关震易、林梦芸、刘天俗、高玉轩为代表的群体形象,以小见大、以点代面,讲述了易俗社早期30余年的历史,凸显了以他们为代表的文化人护家爱国、开拓创新、执着坚守、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和始终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
电视剧《装台》
今年6月,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名单公布。最佳编剧(改编)由陕西本土电视剧《装台》编剧马晓勇获得。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与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并称为中国电视剧三大奖。
电视剧《装台》根据著名作家陈彦的同名小说改编,坚守朴素、炽热的影视初心,着眼于普通劳动者的情感细腻之处,讲述了以刁顺子为首的舞台搭建者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是一部口碑与收视率双丰收的电视剧作品。
电视剧《装台》自2020年11月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后获得大众与业内好评。剧中除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剧情外,浓郁的烟火气、幽默感十足的“陕普”、秦韵十足的秦腔、西安特有的风味美食,以及陕西人的朴实憨直等,都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
对于这部具有浓郁陕西风情、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电视剧,《人民日报》刊发文章《切入生活深处作品才有魅力》,评论道:“电视剧《装台》赢得观众和市场好评,再次揭示和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把创作摆在根本位置,向着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深入开掘,是文艺创作成功的根本。”
电视剧《岁岁年年柿柿红》
2020年9月,我省推出的《岁岁年年柿柿红》荣获第32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
《岁岁年年柿柿红》是由沈航执导、王茜华领衔主演的农村题材剧,讲述了一名普通农村妇女杨柿红,从结婚成家到遭遇困境,最终儿孙满堂收获幸福的感人故事。该剧表现了在40年农村变迁史中一代农民的命运史、心灵史和情感史,具有史诗品格。
《岁岁年年柿柿红》由深掘生活而得,是对陕北农村风俗画的精美呈现,被誉为真正的良心剧、影视界的一股清流。该剧用朴素的方式将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女人史诗般的艰辛岁月娓娓道来,泪点笑点俱全,在命运的博弈中涌动着人性的温暖。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于2019年8月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同摄制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于2019年5月15日在全国上映。该片根据陕西知名作家曹谷溪的电影文学剧本《周总理回延安》改编,讲述了1973年6月身患癌症的周恩来在时隔26年后,重回延安停留的22个小时中发生的故事。
该片以1973年6月周恩来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以4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联起延安人民、北京知青、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演绎了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影片以小见大、以情动人,以独特视角再现了周恩来22小时短暂延安之行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对于当下现实主义题材,尤其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具有深刻意义。
3D秦腔电影《三滴血》
2020年12月,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西安演艺集团等共同推动打造,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摄制完成的首部3D秦腔电影《三滴血》,斩获第三届中国戏曲电影展优秀戏曲电影奖。
中国戏曲电影展是我国最专业、最具权威性的戏曲电影展,旨在搭建戏曲、电影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平台,推动中华戏曲艺术的传承和电影艺术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首部秦腔黑白电影《三滴血》问世,赢得无数观众称赞。3D秦腔电影《三滴血》以戏曲表现为根本,电影展示为形式,找准高科技与传统艺术的契合点,将音乐、文本、表演等有效结合,最终把这一舞台经典完美展现在观众面前,让秦腔《三滴血》从戏曲舞台走入3D电影世界。
歌曲《一路走来》
歌曲《一路走来》于2019年8月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由赵季平作曲、屈塬作词的歌曲《一路走来》,书写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一路走来”的历史。从“推开了窗户”到“敞开了大门”,从“栽下了幼苗”到“长成了森林”,歌词落笔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将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融入其中,想象空间宽广,内涵深邃丰富。曲子由圆号伴随钟声进入,营造晨曲般的引子,此时音乐似平静的溪流,在弦乐群与管乐组交融后,渐次汇聚成涌动的大潮。音乐素材提炼精巧,简明而不繁复,旋律自然流畅。男中音演唱使得音乐在抒情段落里温暖亲切,在豪情激昂中丰实坚定。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 陈志涛整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