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秸秆成了香饽饽

本报记者 肖晓良 通讯员 甘泉

2021年06月22日09:02  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小麦秸秆成了香饽饽

六月八日,一台秸秆打捆机在渭南经开区辛市街道东四村麦田里作业。 本报记者 肖晓良摄

6月8日,在渭南经开区辛市街道东四村的一片麦田里,收割机刚完成作业,一台自走式秸秆打捆机便迫不及待冲进收割后的麦田里。伴随着阵阵轰鸣,打捆机将秸秆吞进“肚子”,经过自动压缩、定型、捆扎后,变成一个个瓷实的长方体,整齐地摆放在麦田里。

“这一捆大概30斤左右,能卖到13元。”操作手牟永轩是甘肃武威人,刚从河南三门峡转场到渭南。他告诉记者,这台自走式秸秆打捆机1小时作业面积在10亩以上。

秸秆回收 利国利民

“以前这麦秸秆是个宝,做饭、肥田、养殖都需要。现在家家通上了天然气,喂牛羊的人家也少,做出来的肥料更没人愿意用,白送都没人要。”东四村村民耿万利说,现在每年麦子收完后如何处理秸秆是他最头疼的事,粉碎还田是唯一的选择。

每到收麦季节,“群众发愁秸秆没办法处理、干部想着如何抓好秸秆禁烧禁抛”成了基层真实写照。“一是没有地方要秸秆,二是人工处理秸秆费时费力,群众不愿意投入,由此给我们开展秸秆禁烧禁抛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东四村党支部书记韩红吉说。

“麦秸秆不是废弃物,而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渭南市福康大田农服有限公司总经理姬有信介绍,在对秸秆、畜禽粪便等原料预处理后,通过厌氧发酵,秸秆就能变成沼气、沼液、沼渣3种可被综合利用的资源。“沼气可作为燃料,沼液可作为叶面肥使用,沼渣则是绿色无公害的有机肥。”姬有信说,他们公司在前期实验研发的基础上,相关技术已经成熟,今年预计可消化秸秆1000吨左右。

这些天,在渭南经开区信义街道博华秦川牛养殖基地上班的张海成十分忙碌。一到中午时分,一辆辆满载麦秸秆的三轮车便驶入养殖基地的院子。张海成要指挥着将这些秸秆送到指定的存储仓库。“这些麦秸秆是给牛准备的‘零食’,最近几天拉来的秸秆够我们用一年了。”张海成说。

渭南市华隆畜牧有限公司饲料研发人员张敏告诉记者,麦秸秆主要成分是粗纤维,蛋白质含量很低,适合做反刍动物的饲料。“粗饲料和精饲料搭配使用利于动物生长,同时也减轻了养殖成本。”张敏说。

麦秸秆回收利用,是一本经济账、生态账,也是一本增收账。

全面回收 还需发力

“一亩地麦子能产秸秆600斤左右,除去打捆、运输成本,亩均可增收200元左右。”耿万利告诉记者,今年他家种了18亩麦子,仅麦秸秆就增收近3600元。

“我今年是第一次来渭南从事麦秸秆打捆作业,农户对麦秸秆回收利用兴趣很高,但持观望态度的人也不少。”牟永轩坦言,与他在河南、安徽作业时情况相比,关中地区在麦秸秆回收综合利用上,群众接受度、产业链条、作业面积等方面,都还存在差距。

“麦秸秆回收综合利用从推广到群众全面接受确实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把道理给群众讲通了、群众见到效益了,这个事情一定能办成。”渭南经开区农综局副局长韩金龙对此表示。他介绍,近期他们联合辖区街道和企业开展了多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演示活动,对相关知识进行了普及。“现场推广效果非常好,大家对这个工作很认可。”韩金龙表示,预计今年渭南经开区麦秸秆回收综合利用面积有望达到2万亩。

“事实上麦秸秆除了做饲料、肥料外,还有很多用处。”韩金龙介绍,秸秆还可以用于造纸,发电,编织草帽、篓子,加工桌椅板凳,制作秸秆砖、菌包等。眼下,渭南经开区正在积极培养相关产业,为麦秸秆回收综合利用寻找更多出路。

(责编:左瑞、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