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是少年》导演冯小宁分享《如何用电影讲好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人民网 麦文雄 摄 |
人民网西安5月21日电(麦文雄)“如何帮助青年人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意义。其实,在我看来,不需要特别刻意的做什么。就是真实地讲述我们的中国革命历史,中国共产党党史,这些历史本身就是波澜壮阔的,而这其中,还有很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去挖掘发现。”
5月21日下午,在位于西安交大创新港校区举办的“启程吧!人民红”活动现场,陕籍导演冯小宁围绕“办实事”这一命题,以一名电影人的视角,向高校学子讲述了电影对帮助青年人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意义。
“捧着破碗乞讨的孩子、衣不蔽体的母亲、骨瘦如柴的老人、裹着小脚的妇女……那是一百年前的老照片里的中国,那时的中国,满目疮痍、饿殍遍地,真正到了‘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最后一张,是一位一身白色西服,戴金丝眼镜的少年……那是我的爷爷,他的大学同学多为富家子女,在当时的中国少之又少。”在讲述中,冯小宁回忆起爷爷为新中国浴血奋斗的一幕。
据史料记载,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有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其中不乏家境富足的。他们为什么要以生命去投入到一个充满鲜血和死亡、且似乎遥不可及的梦想呢?怀揣这样一个问号,冯小宁拍摄了《永远是少年》这部电影。电影情节中传奇的人物、惊险的经历,鲜为人知的命运被刻画的入木三分,正是一百年前那些默默无名的年轻人为了信仰最后牺牲的故事。
交流分享中,冯小宁还向学子坦言他在电影摄制背后的诸多思考:在中国百年巨变中,记载下姓名的烈士只是极少数,大多数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他们倒下时,有谁曾计较过留下姓名?名如此,利呢?。先辈们的梦想,是建立美好的社会,而今天的青年往往过多地聚焦自我,纵容私欲膨胀。我们与前辈们彼此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相差的,正是信仰。
“哪个青年没有理想?哪个青年没有偶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忠、孝、节、义自古传承,如我们影片中台词:古有文天祥,近有谭嗣同,前有秋瑾,后有林觉民。而在中国共产党里,能坚守誓言的优秀儿女,千千万万……正是这种横刀向死的热血精神,汇集成全民族的一种巨大精神力量,才用100年改变了中国。”冯小宁激动的说。
“如今的青年面前有太多的诱惑,娱乐炒作眼花缭乱。当文艺作品只剩下追名逐利时,艺术的价值尺度已被偷换,毁掉的将是我们后代的价值观。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特点和追求,但价值观从不可缺失。”冯小宁表示,青年从来就是一个时代的开路人,正如电影《永远是少年》中所言:我们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如此,中国才将充满活力,永远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