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美酒、黄牛肉……古人也这样吃!

【查看原图】

人民网西安4月22日电(李志强、任志慧、孙挺)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两千年多前古人吃什么?这是很多当代人想知道的一件事,借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这些神奇发现,我们走近历史,去看看那些年在考古现场被发现的“美味”。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在大堡子墓地发现一座保存完整的西汉早期墓葬。考古人员在墓葬西侧壁龛内发现了一个大体量的陶房仓,该仓高约80厘米,长约1米,这样大体量的仓较为少见。同时,在仓内还发现有两千多年前的粮食,保存较为完好,经植物考古人员确认,这些粮食为小米。

2009年到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先后两次在临潼区湾李村进行考古发掘,牛肉就是在一座战国晚期的古墓里发现的。专家介绍,这是一座被盗扰的古墓,虽然墓主人尸骨基本无存,但幸运的是盛放牛肉的铜敦和一件铜壶却逃过了劫难。直径20多厘米,有如篮球大小的铜敦造型优美,纹路精致,就像两个小鼎上下合扣,其内则是满满一“盆”牛肉。

2009年9月30日出土于眉县教坊村的一件战国时代青铜扁壶,壶内保存的液体内含乙醇成份,引起考古界和酒业酿造界的高度关注。

1998至200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汉阳陵帝陵封土东侧的11—21号外藏坑进行了考古发掘。该茶叶出土于第15号外藏坑。坑以木隔断为界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主要放置木车马和着衣式陶俑,出土了“仓印”甘泉仓印”别臧官印”等3方铜印。东段以粮食为主,还有少量的“半两”钱、铁灯及陶塑动物等。出土时粮食已腐朽碳化,呈层状,厚度为2—8厘米。经鉴定,粮食的种类有粟、水稻及藜属植物种子等。粮食表面发现封泥6枚。“茶叶”出土时与第15号外藏坑中的粮食遗迹混杂在一起。

2007年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等机构对第15号外藏坑、第16号外藏坑中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了鉴定,当时对茶叶的鉴定结果为:“棕黄色层状集合体,由宽约1mm,长约4-5mm的细长叶组成”,未确定植物种类。

2015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先生等人,利用植物微体化石和生物标志物方法对茶叶标本重新进行了鉴定,确定为茶叶遗存。“鉴定结果表明,汉阳陵第15号坑出土植物样品为古代茶叶,而且几乎全部由茶芽制成。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实物(距今约2100年),也是绝无仅有的汉代皇帝食用的食物,对探索中华茶文化发展、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3月,汉阳陵博物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就汉阳陵出土茶叶联合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2016年5月6日,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仪式在北京举行,吉尼斯世界纪录大中华区总裁罗文(Rowam Simons)为汉阳陵博物馆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颁发了认证证书。罗文先生高度评价了此次纪录,他说:“中国一直以来就是茶叶的故乡,而这项纪录让我们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们也非常愿意将茶叶纪录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分享给世界。”

现有考古资料表明,杨官寨先民应主要从事旱作农业经济,即以种植粟、黍二种小米为主,还发现有稻米遗存。

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2021年04月22日16:27
分享到:
(责编:任志慧、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