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送艺术为种艺术——

平淡小村变身记(艺术乡建 添彩乡村⑩)

本报记者 康岩 

2021年04月16日13: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平淡小村变身记(艺术乡建 添彩乡村⑩)

油画、陶器、糖人、农耕老物件等,摆在一个个村口沿街的摊位上;乐队歌手在市集驻唱,乐声从耳边掠过,每走一步都像在倾听古老的故事;冰淇淋餐车、艺术咖啡馆里的各色特产小吃琳琅满目,逛累了拍累了可以停下歇个脚;晚上想留下来,客房就在稻田,可以躺在大地上数星星……

最近,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犁桥村上演了一场温馨浪漫的“犁桥乡村文艺市集”,作为“铜陵田园艺术季”的活动之一,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而这,只是铜陵通过艺术振兴乡村的活动之一。

培育村民的文化意识

“两水八分田”的犁桥村,是典型的江南圩区水乡。艺术家在尊重自然人文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禀赋和人文特色,精心打造了特色民宿、湖心迷你美术馆等项目,将原先大家熟悉的村庄环境变为一种“陌生化”的艺术环境,唤醒了村民的文化自觉。

田园艺术季上,通过“稻田宴”上的“牛歌”表演、田间戏剧节上的“大鼓书”、乡土诗会上的广场舞暖场等活动,将农民自娱自乐的“小快活”转变为可以展示的“大才艺”,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和文化自信,点燃了乡村文化复兴的激情。

统一规划布局的新民居,保护修缮后的明塘、反修河、石桥钟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乡村记忆工程”等文化工程的开展,逐渐培育起村民的文化意识,更厚植了乡村文脉。

铜陵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徐常宁介绍说:“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文化旅游部门必须找到独特的切入点。选择犁桥这个普通的、不起眼的小村庄,是想通过艺术家的介入,把犁桥打造成大IP。再通过这个IP带动地方文化的挖掘和产业的振兴,形成集聚效应,最终推动地方产业发展。”

犁桥村是铜陵以及周边地市的网红村,因2019年的“铜陵田园艺术季”而闻名。如今,新一季的艺术季,又有数十位艺术家和设计师积极参与,打造出了“湖心迷你美术馆”“稻餐车”“蒙娜丽莎稻田画”“白夜精品民宿”“犁桥印象土菜馆”“梵高来写生”等网红建筑与公共艺术品。区政府还启动了一期灯光亮化工程,到了夜晚,这些别具巧思的建筑和艺术品也能清晰呈现在游客面前。

打造艺术综合体

田园艺术季总策划梁克刚,是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舞台上的知名策展人。他感慨道:“以前总是参加圈内的专业展览,觉得跟大地比较脱节。如果通过自己的创意能让一个村庄有切切实实的改变,那种感觉很不一样。”

安徽旅游资源丰富,古村落众多,也不缺名山大川。但铜陵犁桥村的定位是什么?这是梁克刚考虑的首要问题:“犁桥不是西递宏村,没有老房子,也没有突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比较平淡的村子。但艺术家的优势就是无中生有,艺术家的职责就是创造新东西。”

在梁克刚的带领下,3年多来,先后有100多位知名艺术家来到犁桥,他们创作的装置艺术、墙绘、网红建筑等,被永久留在这里,成为当地的文化景观和艺术记忆。

就拿巨幅的蒙娜丽莎彩色稻田画来说,总面积达1.44万平方米,通过无人机跟拍,高空中可以看见一个完整的“蒙娜丽莎”形象。装置作品“梵高来写生”,将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中给梵高送信的主人公阿尔芒和梵高在田野中写生的场景做成雕塑,再现在稻田里。还有绘在民居外墙上的大型艺术壁画《葵原》、绘在湖畔咖啡馆墙壁上的《湖畔风灵》、摆在阳光下稻田里的“稻餐车”、一栋栋旧屋改造的精品民宿,也让游客流连忘返。

艺术家的参与,最终还是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据梁克刚介绍,田原艺术季利用当地资源,依托田间地头、村庄道路、房屋墙面等,设计制作了造型各异的雕塑、艺术小品、彩绘文化墙等,穿插在乡野和民居之间,浪漫而不突兀;依托宽广水域、闲置民房、公共服务设施等,设计改造了造型别致的美术馆、图书馆、咖啡馆等,点缀在水面和稻田间,自成风景、耐人寻味;依托丰富的农产品、风味小吃、小手工等,设计包装了具有统一艺术标识的农产品、纪念品、文创产品等,提升审美而不做作。

这些都形成了犁桥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景,突破了乡村旅游“吃饭、采摘、垂钓”的老三样模式。如今的犁桥,从一个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江南小村庄,变成一个现当代艺术的综合体、文艺生活的全链条,影响波及4000余万网络受众,吸引了四方游客前来打卡。该村还收获了“安徽省优秀旅游乡村”“安徽省乡村旅游百强村”“安徽省百家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在梁克刚看来,艺术赋能犁桥的初衷,不是为了吸引当地农民和本地市民,而是周边城市的白领和年轻人,因此要有特别吸引他们的东西。“小美术馆在北京、上海不稀罕,但放在村子的水塘里,就变成稀罕事,年轻人就会坐火车、汽车来看。这是年轻人的生活状态,网红打卡嘛。我们相当于帮助政府在沙漠里种下第一棵树,做一个示范和样本,等更多人发现沙漠里能种树了,就会有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了。”

30多岁的高志强原先在外做汽车生意,发现犁桥的商机后,果断开了“犁桥一号”饭店,顺便经营民宿,前前后后投入了100多万元。“犁桥就像微缩的周庄、同里,还没有很浓的商业气息,在这里吃点农家菜,看看艺术景观,体验慢生活,是非常好的选择。”高志强说。

徐常宁觉得,乡村文化建设要凝聚多方合力,但政府必须先期引导。“政府作为艺术赋能的平台搭建者和先期引导者,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完善政府资金支持机制,发挥撬动作用,邀请专业策展团队进行策划设计。待市场成熟显露发展红利后,政府慢慢退出,交由市场运作,推动形成政府引导、村民参与、当地收益的局面。”

在政府引导下,犁桥如今拥有了各个品级的民宿,都是艺术家在老乡民房的基础上改造的:有高志强经营的传统民宿,数量大,满足大多数游客需求;也有“白夜”这样的精品民宿,整体设计上以纯白色为基调,搭配原木及部分铁艺,利用柔和的色彩与简约的造型,营造出舒适的空间。民宿拥有三间复式客房,配有彩虹咖啡馆以及小茶室会客厅,庭院内附带无边游泳池,直通内湖。“我们用空间秩序重新定义乡村生活的节奏,希望游客沉浸其中,都能度过一个难忘的白夜。”梁克刚说。

“乡村文化建设要着眼常态长效,敲响持续振兴的延长音。将来,铜陵会把一定区域内的村庄连线成片,由艺术导入型演变为入驻型,最后形成合作型,变送艺术为种艺术;同时培养乡土人才,将一些老艺人、老工匠等民间艺术家组织起来传承技艺,加深村民对本地区人文地理、历史文化、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的认知,促使更多的青年人牢牢扎根乡土,让古老的乡村文化艺术薪火相传。”徐常宁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4月16日 第 10 版)

(责编:左瑞、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