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是“安全提示”,能清理手机垃圾,实则骗取点击量,读取隐私信息,有的甚至设下精准陷阱进行诈骗……日前,4款手机清理APP因违规收集老年人个人信息遭曝光。对此,工信部第一时间开展技术检测,严厉查处手机APP违规行为。
为何越“清理”越卡顿?
70多岁的李奶奶在用智能手机看新闻、小说时,总是会收到“内存不足”“病毒文件”“垃圾清理”等“安全提示”,她根据提示下载清理软件清理后,却发现“安全提示”越来越多,手机也越来越卡。此外,李奶奶还发现,手机里经常出现一些“诱人”的广告,如红包领钱、金币赚钱、走路挣钱等。
这不是李奶奶一人的困惑,很多老人在使用智能手机时,都遇到过同样的问题。为何手机垃圾清理得越多,使用起来却越慢呢?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络安全中心的专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检测。在一款小说阅读软件里,正常阅读过程中出现了清理软件的广告,点击后,手机下载安装了一款叫“内存优化大师”的APP,自动清理过程中继续蹦出“清理手机缓存”的提醒,再次点击后,手机又下载安装了“超强清理大师”,不断地提醒、下载、清理,同样的路径接力重复,手机上又安装了“智能清理大师”和“手机管家Pro”。仅仅几分钟,4款清理类软件就在手机上“安家落户”。在对最后安装的这款“手机管家Pro”进行测试后,专家表示:“这款APP实质上打开清理的功能非常简单,甚至有些都没有什么清理效果。”
信息安全不容忽视
专家测试发现,各类清理“大师”表面上是在清理手机垃圾,实际上却在后台大量窃取用户信息。
专家在对“手机管家Pro”的测试中发现,短短8.75秒,该APP就读取了890次用户应用程序列表、1300多次手机用户识别码(IMSI)、900多次手机设备身份识别码(IMEI)。
专家指出,这类手机清理软件通过高频读取手机信息并不断上传,使CPU高负荷运行,导致手机卡顿,从而达到让用户不断点击下载APP的目的,形成了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这类APP长期在老人手机中驻扎,就会不断在后台发送用户数据信息,对老人们进行用户精准画像,将其打上“容易被误导和诱导”的群体标签。于是,各种低俗、劣质甚至带有欺骗套路的广告和内容就会源源不断地推送到老人的手机上。更严重的是,平台可能会将收集到的用户信息打包卖给不法分子,从事电信诈骗违法犯罪行为。
对此,工信部已第一时间作出处理。通过技术检测,查实“内存优化大师”“智能清理大师”“超强清理大师”“手机管家Pro”4款APP存在欺骗误导用户下载、违规处理个人信息两项违规动作,已要求主要应用商店予以下架,并组织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四省市通信管理局对涉事企业主体进行调查处理。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的智能手机通常都有出厂自带的手机管家或类似清理软件,能有效清理“垃圾”、优化内存,用户无须另行下载第三方此类APP。
对用户来说,如何正确识别正规手机APP,保障自身信息安全?有专家建议:第一,到手机自带的正规应用市场或官方网站下载软件,遇到弹窗不随便点击;第二,对手机进行安全设置,建立“防火墙”;第三,下载应用之后及时卸载软件安装包,释放内存空间,减少卡顿。
织密监管“防护网”
近年来,APP超范围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欺骗误导用户下载等普遍存在的问题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工信部已连续两年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
截至2021年3月,工信部共完成73万款APP的技术检测工作,连续发布12批次对外通报,责令整改3046款违规APP,下架179款拒不整改的APP,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目前,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完善中。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副主任杨小伟透露,目前正在加紧制定出台《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近日,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四部门联合印发《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明确了39种常见类型APP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要求其运营者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提供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务,其中13类APP无需个人信息,即可使用基本功能服务。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从四个方面进一步构建覆盖基础电信企业、各类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的全行业服务监管体系:一是加强专项整治,加大曝光和处置力度;二是完善制度标准,会同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三是加强技术手段建设,大幅提升全国APP技术检测平台自动化检测覆盖范围和检测深度;四是加强行业自律,督促企业进一步强化个人信息保护红线意识,为广大用户营造更安全、更健康、更干净的APP应用环境。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4月14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