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新增店面网点4061家——

实体书店面临格局之变

2021年04月11日09:47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实体书店面临格局之变

近日,一份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和百道新出版研究院合作发布的《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报告在对全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的书刊发行业协会、40个新华书店集团、93家品牌连锁书店和163家独立书店进行了广泛问卷调查之后得出:2020年全国大约有4061个书店店面或网点面世,1573家书店关闭,纯新增店面或网点约2488个。

战略休整与逆势新增并存

对多数实体书店而言,2020年显得尤为艰难。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实体书店到店客流量急剧减少,线上收入、线下收入同比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我们的问卷反馈中也得到大量的验证。”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院长、百道网董事长程三国向记者坦言。

短期来看,客单价和购买率同步下降,书店收入下滑。长期来看,读者阅读习惯、购物方式进一步网络化,线下渠道的话语权进一步缩小。业内不曾料想,以体验感取胜的实体店,有朝一日,优势竟变成劣势。

2020年12月31日,位于深圳万象天地的诚品生活深圳店结束营业时,给业界带来不小震动。长长的“告别”名单上,还有重庆方所书店、上海旅人蕉书店、武汉物外书店汉口店等一连串读者们熟悉的身影。

关闭的1573家书店中,有连锁集团的大型书城,也有独家经营的单一店面,有的仅开业1000多天,有的已在行业沉浮了20余年。

无论是被迫进行的战略休整,还是主动离开行业的经营选择,它们的离去都令人怅惘。

让人略感欣慰的是,在一批书店倒闭的同时,也有一批新的书店或店面,逆着市场风潮诞生。

2020年12月12日,位于上海奉贤区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的店面开业后,大隐书局成为沪上门店数量最多的民营实体书店。虽然远离市中心,但独特的空间设计,大量戏剧、音乐、设计、美术等艺术书籍的引进,加上全球博物馆文创汇聚和咖啡店等业态的复合经营,让该书店吸引了大量读者前去打卡。

“运营效果超乎预想,成为集团旗下单位面积营业额较高的书店之一。”大隐书局董事长刘军告诉记者。

在2020年大幅扩张店面数量的,还有西西弗书店。全年新增34家店面,证明了多种业态复合经营策略的成功。

公共文化属性加强

仔细梳理报告发布的数据,不难发现,承担中国新开书店店面或网点的机构力量,主要来自新华书店。

新增网点数量最多的是重庆新华传媒有限公司,2020年新增网点114个。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新增95个位居第二。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凤凰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均以新增75个位列第三。

“网点向基层下沉,大力推动全民阅读,是新华书店身为国企应该承担的社会职责。2020年,除了在全市主城及区县经营42个网点之外,我们还经营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119个,其中直营网点2个、中小学校园书店11个、农家书屋及文服中心联办网点41个、社区书店3个、乡镇网点62个。”重庆新华传媒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副主任王渝告诉记者。

下到基层的新华书店网点,店面均不大,经营面积在几十平方米到二百平方米之间,以党政、文学、社科、少儿类畅销书和种养业书籍为主要展销品类,带有脱贫扶志的半公益性质。

“目前来看,经营成效还不明显。在起步初期,重庆市政府给予了我们一定的补贴。未来我们会在本土少儿图书市场进行进一步开掘。”王渝说。

据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0年北京新增书店639家,获得“书店之都”的称号。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市拥有特色书店200家,1000平方米以上的书城41家,实体书店达1994家。万人拥有实体书店数量达到1个,超过了纽约、巴黎、东京等国际都市万人拥有书店的数量。”报告发布会上,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野霏公布。

在业内人士看来,北京书店数量的迅猛增加,离不开政府公共文化建设的大力支持。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连续5年加大对实体书店的资金扶持力度,全市各区制定了区域实体书店专项扶持政策。疫情期间,出台了全国第一个针对实体书店的专项救市政策,统筹扶持资金2.4亿元。在政策引导下,北京形成了大型书店、知名连锁书店、特色书店齐头并进的格局。除营业多年的新华书店王府井店、西单图书大厦之外,Pageone、言几又、西西弗等连锁书店逐步形成了自身稳定的读者群体,部分特色书店如中央党校大有书局,丰富了全市书店的类型。

王野霏透露,未来北京将进一步扶持校园书店、商场书店和园区书店等区域性书店,推动新华书店中小门店向社区和特色书店转变。

“实体书店的产业属性在进一步弱化,公共文化服务属性在进一步加强,未来会怎样,产业属性会不会完全消失,还探不清方向。”程三国说。

不断探索破局方向

疫情给行业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倒逼实体书店加快转型步伐。

在无法跟线上比拼价格的情况下,延伸产品线,利用文化资源集成优势,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实体书店破解行业生存困境的重要方向之一。

“老实讲,依靠实体书店图书零售业务,即使是加上文创、咖啡的收入,要生存也比较困难。书籍零售只是大隐书局的一个业务版块,营业收入占比大概在30%左右。而且,即使是每年营业额都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长,依然无法盈利。其余的收入,靠的是我们提供的各类服务。”刘军向记者透露。

大隐书局在充分了解各方需求前提下,联系2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200多家党团组织,为他们提供图书馆、邻里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建中心的运营咨询和场地托管服务;联系200多家公共艺术场馆,为他们提供功能设定、空间设计服务;还为各类社会主体组织图书分享、文化体验、艺术导赏、剧本朗读、文艺演出活动,2020年共计有1500多场。

从文化服务领域掘金的同时,不少实体书店试水线上营业,私域流量、社群运营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安徽,当地新华发行集团正在进行一场“流量变现”的尝试。

自2018年起,该公司联合旗下所有实体书店推出图书共享服务,读者通过线上智慧书房App,可以免费借阅实体书店的书籍,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借转买,以优惠的价格获得书籍。

“运营两年多来,我们线下4万种图书总借阅量超过520万册次,年均220万册次的借阅量,相当于一般省级图书馆的两倍。复借率超83%,说明在读者阅读习惯培养方面,共享书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的智慧书房App,注册用户达75万,日活用户超过8000人次,月活用户达25万人次,用户次月留存率为48%,处于移动互联网产品前列,说明用户对共享书店这一模式的认可。”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文胜在报告发布会上的发言,让在场百余家书店经营人受到了启发。

中国是世界上书店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商业模式具有更多方向的国家。后疫情时代,如何吸引读者重回实体书店,业界同人必须在模式创新方面下苦功夫,程三国认为。

主流实体书店、民营连锁书店、各地社区和农家书屋齐头并进,气质不一但气象万千,是业界的共同期待。

(本报记者 韩 寒 本报通讯员 滕贤慧)

(责编:谷妍、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