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持续宣传,社会各界已经在减少塑料制品使用、更好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达成共识。但在具体生活场景中,一些既往的“用塑”习惯还在存续,导致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身影依旧存在——

“限塑令”为何禁不住这些“用塑”习惯

2021年04月10日10:39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限塑令”为何禁不住这些“用塑”习惯

用纸吸管喝奶茶,快乐会减少吗?请扫描二维码参加我们在微博发起的光明小调查,留下你的观点,也看看别人怎么说。

我国高度重视塑料垃圾产生的环境污染。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明确规定自2008年6月1日起“限塑”,通过提高使用成本的方式减少塑料制品使用量。此后,2011年和2020年,相关主管部门又多次发布关于限制、禁止使用特定塑料制品的指导意见。例如,2020年初发布的新“限塑令”——《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从行政和技术两方面采取措施,保证到2025年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为进一步落实新“限塑令”,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又联合发布《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详细界定禁、限塑管理的细化标准。

经过多年持续推进和广泛宣传,如今,社会各界已经在减少塑料制品使用、更好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达成共识。但在具体生活场景中,一些既往的“用塑”习惯还在存续,导致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身影依旧存在。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消费者、从业者和行业专家,了解都有哪些“用塑”习惯影响“限塑令”的落地效果。

习惯1:用纸吸管影响“喝奶茶的快感”

“限塑令”实施以来,餐饮行业响应国家号召,将长期使用的不可降解塑料吸管替换为纸吸管。记者探访北京、成都、太原等地的部分咖啡馆时发现,目前在喜茶、星巴克、瑞幸等门店出售的饮品均已提供纸质吸管作为塑料吸管的替代品;麦当劳、肯德基的部分门店则在新规实施前就更换了塑料吸管、餐具和打包袋。

不过,因口感问题,使用纸吸管引发了部分消费者吐槽自己的“糟糕”体验:“难用!还有一种奇怪的木头味道,影响饮品口感!”“从环保的角度我非常支持,但泡一小时就发胀变软了,感觉像在吃卫生纸。”“没有厂名厂址、材质什么的,感觉不是很放心。”“难道纸制品的原料和生产废料就更环保吗?”……

有消费者表示,相比用纸吸管,自己更愿意打开杯盖直接饮用;有消费者直言“纸吸管影响了喝奶茶的快感”,“被纸吸管剥夺的快乐”因此成为微博上不少奶茶爱好者讨论的热门话题;更有消费者表示,如果门店同时提供纸吸管和塑料吸管,自己更愿意选择塑料吸管。

据悉,普通塑料吸管原材料价格约为每吨8000元,而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PLA)塑料吸管原材料每吨近4万元,纸质吸管原材料每吨约2.2万元——折算下来,纸吸管的价格相当于普通塑料吸管的2倍到3倍,聚乳酸塑料吸管的价格相当于普通塑料吸管的5倍。成都市一家吸管生产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纸吸管与聚乳酸塑料吸管的售价相差较大,目前厂子接到的纸吸管订单数量明显更多一些。

业内专家指出,虽然相对塑料吸管而言,纸吸管更容易降解,也符合“限塑令”要求,但纸吸管未必就一定比塑料吸管更加安全环保。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纸吸管和塑料吸管是否安全,还得看其生产过程是否规范,“一些使用劣质塑料的塑料吸管、工艺未达标的纸吸管都是有害的”。不过,朱丹蓬表示,作为一次性餐具,纸吸管环境相容性较好。“在各地出台‘限塑令’的背景下,纸吸管只是一种暂时的替代品,未来还会有很多的提升空间。”

习惯2:塑料地膜用起来“熟门熟路”

记者走访发现,在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部分农村地区,一些农户在种植时还是会选择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地膜,使得残留农膜成为田间地头的“白色污染”,严重妨害农业生产生活。有受访农民告诉记者,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地膜用起来“熟门熟路”,市场上容易买到,而且成本低。还有人表示,这些一次性不可降解地膜在当地实施“限塑令”前就已购买,“不用的话浪费了”。

中科院理化所高级工程师、海南省降解塑料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卢波指出,在农业生产中一度被广泛使用的地膜极易碎化,对生态环境破坏性很强,应该尽快禁止使用。“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使用的地膜标准不同,这就需要替代品具有多样性,但是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地膜替代品,这也是‘限塑’中比较难的部分。”

“塑料替代品种类形式多样,关键是要满足可循环、易回收和可生物降解的要求。”卢波指出,当前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已作为一种新兴材料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随着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产品成为潜在的替代品”。

除了要找到可循环、易回收和可生物降解的新材料作为塑料替代品外,山西省推进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加强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的探索也值得借鉴。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将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标准地膜,配合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开展执法检查,推进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姚继广介绍,山西将通过建立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培育废旧农膜加工企业,实现“企业+回收网点+农户”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提升农膜回收率。与此同时,还将在全省布设320个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通过长期定点监测,逐步摸清全省地膜残留污染底数及变化趋势,为持续开展地膜污染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习惯3:不可降解塑料袋价廉易得且方便

“环保塑料袋太轻薄,稍微用力就会戳破。”一位外卖派送员告诉记者,送餐时会担心外包装被戳破、汤汁外溢而多套几个袋子,因此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外卖食品总是会被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

2021年3月,《海南省2021年禁塑联合执法行动方案》出台。根据该方案,海南将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学校、医院、商超、酒店、旅游景区加强禁塑政策落实,并着重在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餐饮集中点等重点领域,港口码头等外来输入重点区域,以及本地企业非法生产、非法储存和批发等重点环节,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这并非海南省首次向“白色污染”宣战。早在2008年,海南就实施了《海南经济特区限制生产运输销售储存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海南省人大常委会2009年的执法调研结果显示,“限塑”伊始,塑料污染防治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较之“限塑”规定实施前,2017年海南全省每天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数量不减反增,从100万个增长到320万个。消费者为方便购物,大量购买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尤其是在农贸市场,顾客还在挑菜时,红色、白色的塑料袋就已经被摊主放到顾客面前,免费取用。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在北京、上海、杭州、西安、太原等大中城市,不少年轻消费者在商超购物时,还是不习惯随身携带可重复使用的布袋、纸袋,而是选择当场购买塑料袋。在遍布全国各地的小型农贸市场、小超市,因价廉易得且方便,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依然随处可见。在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部分农村,“白色垃圾”仍未妥善得到回收处理。其中,既有消费者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和“好面子”“图方便”等主观心理原因,也有新型可降解塑料制品成本高、研发进展缓慢、应用推广难等客观原因。

习惯4:懒得想可选择哪些塑料替代品

根据长三角消保委联盟的调研报告,可降解塑料有生物分解、光降解、热氧降解、可堆肥降解等不同的分解形式。尽管降解程度高的产品理论上应该被优先使用,但受成本和价格因素影响,可降解产品市场也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此外,网络平台销售的各种替代品很多,价格差异大,由于缺乏可比较的信息,小商家和消费者难以判断和选择。记者走访发现,其中也不排除“懒得想”的因素。

据了解,目前不可降解塑料的替代品主要有四类:一是可重复使用的物品,比如环保布袋、不锈钢餐具、陶瓷杯等;二是纸制品;三是生物质制品,主要由蔗渣、竹纤维、淀粉等生物质制成;四是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

“我国可降解材料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产能方面,国内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PBAT、聚乳酸(PLA)塑料等可降解材料在建和规划产能已近千万吨。”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指出,虽然可降解材料已经开始在一些领域推广使用,比如一次性购物袋、一次性吸管、一次性餐具等,但当前可降解材料的发展仍然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风险,需要国家加强产业引导,完善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在上海市消保委秘书长陶爱莲看来,除了加大对可降解材料的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力度外,还应进一步加大对“禁限塑”新规的宣传力度,让消费者掌握“禁限塑”必备的知识。“根据‘禁限塑’新规每个阶段的要求,要让消费者明白这会带来日常生活的哪些新变化,自己应该如何配合,同时引导和鼓励消费者养成‘选择合适的替代品’‘不使用塑料一次性餐具’等消费习惯。”

(本报记者 张亚雄)

(责编:谷妍、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