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生态、激发活力,推动科技创新向深度广度进军

2021年04月01日17:09  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涵养良好生态,是科技创新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基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实质效果是优胜劣汰、破旧立新,是创新意识、创新热情、创新勇气和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要涵养良好生态,聚焦“卡脖子”技术和基础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动主体积极性,让科技创新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大力培育创新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受到外部环境的强烈制约,创新意识是个人、群体或组织在特定条件下生成的渴望创新、谋求创新的理性自觉和内在冲动,是创新行为的重要支撑。创新意识不能自发形成,需要积极培育。近些年来,加强科技创新宣传、树立科技创新典范、重奖科技工作者等,都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争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的良好氛围。

不断激发创新热情。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观察、思考、假设、实验、求证、归纳的复杂过程,创新热情主要来源于实现目标的神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只有那些具备敢为人先的锐气、上下求索执著品质的人,才可能最后到达终点。再次,持续完善保护机制。科学发现是有规律的,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因此要完善保护机制,形成鼓励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

大幅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综合素质的高度体现,包括质疑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学贵知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要有创造性思辨的能力、严格求证的方法,敢于挑战陌生领域、弄通不懂环节,主动完善知识结构,实现基础理论的融汇贯通,同时还要细心求证,不断试验。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一些领域已经实现了从“跟跑者”、“同行者”到“领跑者”的历史性转变,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较,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等领域依然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在农业方面,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一些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工业方面,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能源资源方面,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不足;社会方面,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这些“卡脖子”技术问题的出现,根子还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只有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积极为“卡脖子”技术和基础研究赋能。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动主体积极性,是科技创新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的保障。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如何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

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要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对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组,形成我国实验室体系,推动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基地的统筹布局和优化。再次,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战略力量。

转变政府职能是科技体制改革重要任务,政府要在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上下功夫,转变科技管理职能,把更多精力从分钱、分物、定项目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无论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还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的主体归根结底都是人,如何激发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转变,是科技创新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当地供稿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 田建军 黄卓雯)

(责编:任志慧、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