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窝子、草坯房、小康房 折射最高海拔乡的生活变迁

新华社记者 格桑边觉 张宸

2021年04月01日09:35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地窝子、草坯房、小康房 折射最高海拔乡的生活变迁

进入三月,普玛江塘乡依然大风呼啸,不时有小雪飘下。78岁的村民达瓦顿珠家里,牛粪炉子烧得正旺,暖意融融。

普玛江塘乡位于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境内,乡政府所在地海拔5373米,是我国海拔最高的行政乡,年平均气温零摄氏度以下,群众世代以放牧为生。

“民主改革前全乡仅有100多户人,都没有固定住房,带着一顶毡篷,赶着牛羊四处逐水草而居。”达瓦顿珠说。

民主改革后,牧民们逐渐定居了下来。为了防寒保暖,当地人发挥聪明才智,掘地而居,建起了仅能容身的“地窝子”。

所谓“地窝子”,就是往地下挖半人多深、三四米见方的坑,用草皮封住顶,留一个仅能弓腰而出的口。

“地窝子”低矮、狭窄、阴暗,通风和采光都很差。没有灶,牧民们就用三块石头支起锅烧水做饭。“现在想起来住‘地窝子’很苦,但跟毡篷相比已经算是不错的住所了。”达瓦顿珠笑着说。

改革开放后,西藏发展日新月异。在普玛江塘,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的群众就地取材,用草和着泥土建起了有柱子、有门窗、有院墙的“草坯房”,面积一二十平方米不等。牲畜转场时,群众就把支撑房顶的木棍带走,到放牧点建起新的“草坯房”。

“因为风太大,房子只能建到层高不足两米,夏天下雨屋内漏水,冬天刮风屋内全是灰尘。”达瓦顿珠说,“当时我们家里有五口人,全家人把羊皮铺在地上,挤在一起睡觉。”

达瓦顿珠住“草坯房”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

因为他家的房子建在湖边,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003年,在政府帮助下,他选了一处安全地带,盖起了土石结构的房子。

“建房的钱我自己只掏了30%,政府支持70%。”达瓦顿珠说,“新房有200多平方米,还请人定制了藏式家具,我当时真没想到能住在那么好的房子里。”

让达瓦顿珠没想到的好日子还在后面。2017年,当地开展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普玛江塘乡的群众全部搬到了政府新建的房子里。新房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卧室、厨房、阳光房等各类房间宽阔明亮,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小康房”。

如今的普玛江塘,一面面五星红旗在家家户户的屋顶上迎风飘扬,群众在政府新建的房子里,惬意而舒适地享受着幸福生活。

“生活上方方面面都不用愁。”达瓦顿珠说,“我发自心底地感恩党和政府。”

(责编:左瑞、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