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19万户贫困家庭的幸福

——渭南市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姚志伟 通讯员 程瑾

2021年03月30日07:43  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为了19万户贫困家庭的幸福

“本来还担心丢下锄头搬到县城会没有收入,可政府给我们把啥都安排好了。现在我和我爸在小区物业公司上班,一个月的收入加起来有4000多元,日子比过去好太多了!”3月15日,说起这些年的变化,王伟青眼角眉梢都是掩饰不住的笑意。

33岁的王伟青是合阳县金峪镇白家寨村人,因患有眼疾,不能外出打工,在很长一段时间家里生活条件都很差。2018年,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王伟青,只花了1万元,就住进了位于合阳县城的万众幸福苑安置小区,开启了幸福新生活。

近年来,渭南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坚持高位推进,创新扶贫模式,构建起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全市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5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90881户65598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交出了一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高质量答卷。

凝心聚力,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消除绝对贫困,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更是一次全社会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硬仗。为此,渭南市狠抓责任落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锤炼党员干部“四个意识”的大熔炉、转变工作作风的突破口、检验能力的新标杆,举全市之能、尽全市之才,汇聚起脱贫攻坚的合力。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渭南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统筹谋划推进,建立完善目标、政策、责任、作战指挥、社会扶贫和督查考核“六大工作体系”,健全目标管理、任务清单、责任落实、统筹协作、逐级报告、督查考核、奖惩激励“七大工作机制”,真正把各级各部门的时间精力、物力财力和工作重心聚集到脱贫攻坚上来,形成众志成城、决战决胜的强大合力。

为进一步夯实各级责任,渭南市还创新推出“三督一考”机制,通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督战,市人大、市政协主要领导督导,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督查,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考评的方式,有效推动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据统计,2020年,渭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深入一线调研、暗访70余次,四级书记通过遍访解决具体问题5.3万多个。

创新模式,奠定脱贫攻坚决胜之基

地处秦岭北麓的临渭区阳郭镇高李村,三面环沟,地理环境恶劣。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村整合3000亩土地,开始大规模发展猕猴桃产业,同时积极推行“党支部+公司+协会+农户”“党支部+公司+园区”“托管+”等多种合作模式,对种植户从建园、品种选育、施肥、储藏、包装、配送等各个环节建档记录。通过标准化的运营管理,2020年,全村猕猴桃销售收入达1700多万元。

高李村的成功实践,是渭南市积极探索、大力推行“村党组织+”模式的一个缩影。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为进一步夯实农村产业发展基础,把贫困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渭南市还积极探索“村村建园”、果园托管、“产业园+村级集体经济+贫困户”等多种模式,助推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渭南市还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个学院的党委书记组成“书记帮镇助力团”,引进168位专家教授组成“专家教授助力团”,分5批次选聘66名在校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研究生助力团”,建立起“党委带动+县校合作+科教支持+行业服务”精准扶贫新模式,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开展技术培训、提供全程服务、拓宽销售网络等方式,打通科技帮扶、人才帮扶的新路径。

目前,渭南市已累计整合各类涉农资金77.33亿元,实现村村有产业点、有劳动能力家庭户户有增收产业。

精准施策,铺就脱贫攻坚必胜之路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脱贫攻坚,贵在精准。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渭南市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之举。

在就业增收方面,渭南市通过紧盯“有劳动力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目标,积极拓宽劳务输出转移、带贫益贫企业吸纳、创业创新带动、技能培训促进、公岗兜底安置5个渠道,全市累计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34.9万人;在教育扶贫方面,渭南市通过政策宣讲、入户走访、公开公示等常规活动确保国家学生资助政策深入人心,同时通过精准摸底、精准建库、精准发放、精准统计、精准上报、精准录入等“6个精准”实现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实现了学生资助不漏一户、不漏一校、不漏一生;在生态扶贫方面,渭南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补偿扶贫、生态产业扶贫,扶持3.7万户贫困群众发展经济林15.89万亩,累计带动3.2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林业生产,帮助增收1056万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渭南市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政策、工作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责编:左瑞、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