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文明家园

“孝义故里”美起来

记者 郑斐

2020年11月10日11:51  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孝义故里”美起来

“我婆婆有4个儿子没有女儿,她把我们儿媳妇都当作亲女儿一样看待。”11月3日,提起婆婆倪德英,柞水县乾佑街道石镇社区的盛广英一脸喜气。听了媳妇的话,婆婆倪德英笑得合不拢嘴:“广英才是个好媳妇哩,在县城当环卫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刚刚还被任命为组长。”

今年重阳节前,倪德英与盛广英婆媳俩在社区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中双双上榜,被十里八乡传为佳话。

清乾隆四十八年,因“林深箐密,易藏奸宄”,清政府在今柞水县营盘镇街北1.5公里处的大山岔置孝义厅,后迁至今柞水县城旧县关。1913年撤厅设孝义县,从此柞水便有了“孝义故里”的美称。

2016年3月,柞水县被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文明家园”重点示范县。4年来,柞水县坚持把“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作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有力举措,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设“十个一”为切入点,因地制宜、典型引路、整体联动,初步实现了以点带面、点面融合、美丽入画、文明入心的建设效果,真正让农村“美起来”、群众“动起来”、文明“活起来”。

建设不唱独角戏

柞水县突出“厚德陕西·善行商洛·孝义柞水”主题,用文化提神,用环境筑基,将“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与小城镇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农村危房改造、移民搬迁等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政府、企业、社会、群众等各方力量,集中资金、项目、人力,共建美丽乡村文明家园。

柞水县农业农村局为包建的下梁镇老庵寺村筹措资金,整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2%;建成垃圾收集点32个,发放垃圾桶264个,生活垃圾定点收集、集中处理实现全覆盖;建成污水处理站1座,有效治理生活污水,使村容村貌大幅提升。

柞水县设立政府引导资金,扶持阳坡院子、花锦园、终南山寨等社会项目参与建设。发挥各级文明单位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结对帮扶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形成政府支持、企业自投和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

4年来,全县共投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资金930余万元,实现了美丽乡村改造提升的全覆盖,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奠定了基础,为接续乡村振兴进行了有益尝试。

环境整治更美丽

营盘镇营镇社区是镇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也是通往牛背梁景区的主要通道、包茂高速营盘出口的第一站。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孝义文化的水墨画,让游客一下高速便感觉美丽迎人。

营盘镇党委副书记李平介绍:“社区有个孝义厅古遗址,遗址重建后,和牛背梁、秦楚古道、盘古山庄、终南山寨等景点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整体。”

干净、整洁、优美的环境是“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最直观的体现,也是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柞水县在实施“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中,首先让村庄“净”起来。他们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手段,全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着力实施“三改造”“三清洁”“三治理”工程,推广农户家庭污水处理和污水治理设施;积极开展“卫生家庭”、星级“农家乐”和“文明户”创建活动,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产生活习惯,提升乡村绿化、亮化、美化水平,让农村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随处见景,让群众休闲娱乐有了更多好去处。

崇德向善更文明

乾佑街道马房子村村民胡丛林,前几年两口子治病欠下几十万元外债,2016年他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胡丛林种了60多亩猪苓、10亩板栗,还在村上的合作社里务工,当年便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

脱贫致富的胡丛林现身说法,主动加入扶贫扶志宣讲志愿服务队,鼓励更多贫困群众焕发内生动力,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之星”。

柞水县积极引导群众讲文明树新风除陋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组织开展“模范典型”系列评选活动,用群众身边涌现出的“最美家庭”“柞水好人”“十星级文明户”等先进典型引导和激励群众,弘扬社会正气、传播正能量。

柞水县以农村“五老”为主体,村村建起乡贤文化工作队,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通过广播电视、学习专栏等多种形式,弘扬“好家风”“好家训”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群众“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结合实际修订完善“一约四会”等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和睦相处、友善互助,弘扬乡村文明新风。

近年来,柞水县先后涌现出各类先进典型82人,评选出“柞水好人”35名,4人入选“陕西好人榜”,张德凤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自2019年以来,柞水县统筹“山、水、林、田、路、居”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聚焦产业兴旺,先后建成以木耳产业为主导的金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三产融合为主导的老庵寺乡村振兴先导区。通过两年建设,金米村、老庵寺村等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村域经济发展更具活力。

记者手记

让更多特色成为亮点

郑斐

建设美丽乡村,各有各的特色。地处秦岭南麓的柞水县建设伊始,就把这项工作作为提升旅游综合生产力和竞争力的一把“金钥匙”。按照尊重自然美、体现差异美的原则,民风建设“一村一魂”,让文明元素与村情特点真正融合。

古称孝义的柞水县,在创建中突出“厚德陕西·善行商洛·孝义柞水”主题,紧密结合小城镇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农村危房改造、移民搬迁等工作,从“面子”到“里子”,从“点上”到“面上”,营造出浓浓的望山看水记乡愁的文化记忆。

同时,柞水县还结合实际创新建设内涵,先后推出“人人争当广播员”“道德评议日”“我为婆婆点个赞 我为媳妇说个好”等10大创新活动;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创新开展红袖章劝导、志愿者跑腿代办、村庄清洁志愿服务等10余个志愿服务项目。通过一系列创新,让“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真正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品牌,既让农村“美起来”,也让群众“动起来”,更让文明“活起来”。

截至今年3月底,柞水全县9个镇(街道)81个村(社区)已基本实现了“十个一”建设目标。

(责编:任志慧、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