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延安石油:长在谷穗里的真情

2020年11月05日20:23  
 

“又是一年好收成,你们公司太好了,不光管卖,还到地里帮我们收割。”前些天还在为收割缺少劳动力而发愁的农户王三保乐呵呵地说。

金秋十月,正是一年丰收好时节。陕北地区的山间地头,苹果笑红了脸,谷穗压弯了腰,满山遍野呈现出喜人的丰收景象。陕西省延安市庙咀沟村小米生产基地的876亩连片谷地全面进入了收割期。走进产业种植基地,大片的谷子映入眼帘,田间地头,一群蓝色的身影挥动着镰刀,忙碌收割,不时传来“咔嚓、咔嚓”的割谷声。

10月19日,中国石化陕西延安石油分公司成立“助农收割队”,20余名党团员走进谷地,一上午的功夫,便帮助贫困户王三保收割了近2亩的谷子。今年50岁的王三保种植了10亩谷子,儿子在外打工,老伴常年卧病在床。眼看着谷子一天天成熟,缺劳少力,王三保心急如焚。延安石油得知王三保家的实际困难后,马上从机关、基层抽调20多名干部员工组成“秋收帮扶队”,帮助其收割谷子,并运输到打谷场进行人工打谷,与农户一同体验丰收的喜悦。

这是延安石油组织秋收助农的第二个年头。产业扶贫助推庙咀沟村优质小米种植面积逐年成倍增长,从2017年的三四户种植、全村10来亩,增加到今年的50户、876亩,种植户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王三保自去年开始种植谷子,每亩产量近500斤,年收入近2万元,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往年没有人愿意种,因为不好往外卖。现在不愁销路,种多少都能卖出去。谁家要是小米多,那都是让人羡慕的事儿。你看人家梁三家那50亩谷子地,一年下来挣得可真不少。”王三保说,“过去蹬将近两小时的三轮车到县城里,走街串巷吆喝着卖,因为是你几斤他几斤的散卖,有时候一天也卖不了多少,天黑了还要再拉回家,秋天打好的米,要第二年开春才能卖完。”回想起以前,王三保说如今是赶上了好光景,不管家里有多少米,都有公司上门来收购,种植期5个月时间,自己的活儿也轻松,农闲时还能再打点工挣点钱,现在家里收入越来越多。

近年来,陕西延安石油对特色产业扶贫之路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方面挖掘扶持贫困村的特色产业,引入源头活水;另一方面放眼长远,提前谋划,用市场化思维运营扶贫产业,建品牌、搭渠道,解决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形成稳固的产业链条,将扶贫产业打造成为真正帮助贫困群众脱贫的致富项目。公司经过深入调研市场,与当地扶贫企业延安林林工贸有限公司达成扶贫意向,将延安小米、红枣、豆钱钱、绿豆、玉米等优质农副产品挖掘出来,打出“疙梁梁”品牌,为农户增收添加了企业力量。2017年,“圪梁梁小米基地”成立,庙咀沟村是延安林林工贸有限公司的小米生产基地之一,其海拔、地势、光照等条件非常适合发展杂粮种植产业。

延安石油委托林林工贸有限公司经理高前军进行市场、气候、土壤、收成、评价等综合考察分析后,最终优选引进“晋谷21号”香谷米新品种试点种植,之后进行大面积推广。2018年开始,给农户提供种子、农具、富硒肥,帮助农户机械化翻地,邀请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这些都是林林工贸为提高小米质量、减少农民生产成本免费提供的。农户需要做的只是在耕种期进行除草、杀虫等日常田间管理,待谷子成熟,农户各自收割、打谷后,再由林林工贸高于市场价进行集中收购,机器脱壳生产成小米。

“这种香谷米很受欢迎,熬出来的小米粥,又黄又香,口感非常好”,高前军一边介绍,一边随手摘了一把谷穗,揉开外壳,把几粒橙黄的小米放在嘴里嚼了起来。“陕北的小米就是好,一股子自然的甘甜醇香,‘晋谷21号’非常适宜在高海拔塬地里生长,不仅谷穗长达15-20厘米,而且米粒饱满、产量高、品质优,销路也好。”

帮扶过程中,延安石油从种子、发芽、施肥到收割、加工、包装等环节全程跟进,最终走进易捷便利店销往全国,实现消费扶贫一条龙服务。此外,充分利用红色革命圣地资源优势,在旅游沿线、高速路以及车流量较大的站点设立扶贫产品专柜,结合线上销售,扩大农产品销路,有力推动了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帮助农户实现当年种植当年受益,激发了农户积极性。据悉,延安石油现有24座便利店累计引进扶贫商品185种,金额达100多万元,并携手林林工贸将合作销售总额中不低于2%的资金,捐赠给延安市宝塔区445户627人兜底贫困户,用于帮助贫困户永久性脱贫。

“把扶贫真情留在村里,扶贫产品走向全国各地。生产线中保留了传统的人工收割和打谷,既避免了机器导致的纯天然营养成分流失,也给农户解决了就业问题,调动了积极性。农忙时,我们的青年党团员志愿者也会参与其中,帮助农户收割。”延安石油党委负责人韩光辉表示,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希望优质农产品能为稳定脱贫带来好收成,更好地惠及庙咀沟村的老百姓。 (当地供稿 呼延月心)

(责编:谷妍、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