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渡水,上山救人”

——来自商洛市洛南县防汛抗洪一线的故事

记者 雷魏添

2020年08月16日08:17  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迅速渡水,上山救人”

8月5日夜,雨,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噼里啪啦地拍打着窗户。屋内张晓敏紧紧地攥住手机,焦急地翻看着群里的聊天记录。

今年47岁的张晓敏是陕西曙光救援队的一名队员。就在一周前的7月29日,他刚刚从安徽省抗洪一线回到家。然而这一天,他的心情却更加沉重,因为家乡洛南县正同样面临着被洪水侵袭的危机。

黑夜,他们伴着危险启程

“上游出现洪峰,柏峪寺镇有险情,可能会有群众被困,带上救援艇即刻出发。”8月5日晚11时,张晓敏背起早已整理好的行装,迎着骤雨再次奔向“战场”。

平日40分钟的车程,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这一夜,张晓敏与其他队员们彻夜未眠,跋山涉水,在夜幕中艰难地搜寻着被困群众……

之后的几天里,他们辗转数个村镇,困了就在临时营地睡下,饿了就拿出早已备好的面包啃两口,每天睡眠时间不足3小时。

“对面山上发现一名已经失联两天的被困群众,意识清醒。”8月8日,在位于麻坪镇派出所北面的河道边,救援队成员马仁伟从疲惫中被惊醒,“迅速渡水,上山救人。”

经过紧张的救援,这名受困群众被成功救下。“他身体多处骨折,不要乱移动。拿担架来,赶快通知医护人员。”每救出一名受灾群众,救援队员们脸上就露出胜利的笑容。

“肯定累,基本不怎么睡觉,但看到受灾群众脱离危险,我觉得我们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说着,马仁伟又开始在河道边继续搜寻。

8月12日,受灾最为严重的石门镇太白岔村终于恢复了道路、通信和部分供电。又是一个雨夜,但这一次救援队的队员们都安心地入眠了。

橙衣,是他们给予生的希望

橙色,是温暖的,也是充满希望的。

行走在洛南县受灾最为严重的几个村镇间,随处可见身着橙衣的救援人员在山间奔走,用他们顽强的意志夜以继日排险堵漏,保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8月8日开始,商洛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赵永军便带领着丹南路特勤站一支10人救援分队,前往石门镇陈涧村搜寻失联的15名群众。

“当时我们已经完成既定搜寻任务,该区域15名失联群众全部救出。正走到芋园沟岭半山腰,听到山脚下有人呼喊,我们便立刻前往探查情况。”赵永军回忆。

由于受灾严重,陈涧村医疗设施、电力设施、通信设施均受损,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报警人只得通过呼喊的方式寻求帮助。

“我妻子已经怀孕将近9个月,还是高龄产妇,临近产期,行动不便。我们二人被困在这里……”听到这样的情况,赵永军一刻也不敢耽误。

然而,面对泥泞的山路、断崖峭壁和大部分被洪水损坏的道路,如何把孕妇安全地营救出来成了摆在消防队员眼前最大的困难。“路塌了,就搭设木板。遇见没法走的地方,队员们就用绳索接应。碰见陡坡,我们就让孕妇踩着我们的背、脚前行。”赵永军说。

就这样,历时1个多小时,靠着消防队员用身体搭出的路,这名受困孕妇终于成功翻越了崎岖的芋园沟岭,安全走出坍塌路段。

险情来袭,他们迎着困难前行

在救援队和消防队员紧张搜救的同时,受灾严重的洛南县石门镇的群众,也纷纷迎着危险,在风雨中展开了一场帮扶、自救行动。

在8月5日至6日暴雨中,石门镇太白岔村成了遭受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变成了不通路、不通电、不通自来水的“三不通”村。

“为了帮助我们,大家都在救人、修路、抢修电力设施。我能做的就是给他们做好饭,搞好后勤。”太白岔村村民乔竹绒是自愿做这些事情的。知情人告诉记者:“他们家的小轿车被水冲走了。她丈夫为了帮助其他村民转移,摔伤了,现在还躺着不能动呢。”

8月12日清晨,在太白岔村明德小学内,石门镇中心小学校长张斌正拿着工具、穿着雨鞋,带着同事们,走进这所受灾严重的校园。他最大的心愿是让孩子们早日回到校园。

“我虽然不是这所学校的,但看到学校受灾严重,就坐不住。院子里可以用机械抢修,但屋子里只能靠人工。我们主要把有用的、没有损毁的东西抢运出来,尽量减少损失。”张斌说,“我希望孩子们再次走进校园时,看到的都是美好的。”

由于受灾严重,今年秋季学期明德小学的学生们将全部转移到就近的杨河小学,按时入学。汛期过后这里也将开始恢复重建。

在洛南县防汛抗洪一线,普通群众、志愿救援队、消防队员,他们不惧艰难困苦,在风雨中保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浊浪滚滚,击不倒向往光明、英勇向前的心。

(责编:谷妍、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