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百戏之祖”的“网红”基因

2020年07月22日17:21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昆曲:“百戏之祖”的“网红”基因

新华社上海7月22日电 题:昆曲:“百戏之祖”的“网红”基因

新华社记者许晓青、邱冰清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剧团复工、曲目复演,昆曲家乡——姑苏城、上海滩的戏台又热闹起来。

昆曲艺术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堪称我国的非遗之首。

最初昆曲清唱方式是主流,到明代中叶,久居江南的魏良辅总结南曲和北曲的优点,创造了“水磨腔”的歌唱体系,随后由昆山人梁辰鱼按此唱腔,结合范蠡与西施的传奇,写成“昆曲第一剧”《浣纱记》搬上舞台。至此,昆曲从雅士清唱逐步演变为形制完整的舞台戏剧(昆剧),随后又有汤显祖笔下著名的“临川四梦”——《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

到清代中叶昆曲又辐射影响全国多个剧种,推动戏曲不断改良革新。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展的昆剧融歌、舞、剧、技于一炉,完整体现了我国古典戏曲的强大生命力。

戏曲编剧魏睿撰写昆剧新作《浣纱记传奇》时发现,穿越时空的昆曲,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数百年后依然具有引人瞩目的“网红”基因。

比如“曲圣”魏良辅在改良唱腔时,经常自己试唱,梁辰鱼在创作时也身体力行。回望昆曲的形成,这些祖师爷好比是第一代昆剧小生。

“如果昆剧团没有好的小生,很难想象这个状态。”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耄耋之年的国家一级演员蔡正仁说:“昆曲不可能跳过小生这个行当。京剧也有小生,但主角为老生,配角为小生。而昆曲里,小生是主角。”

蔡正仁师承俞振飞和沈传芷等昆曲名家,他扮演《牡丹亭》的柳梦梅,扮演《长生殿》中的唐明皇,他还在昆剧《曲圣魏良辅》中扮演魏良辅,致敬行内祖师爷。近年来跟随蔡正仁学习小生行当的青年有所增加,目前张军、黎安、胡维露、张争耀等活跃在一线。

如今,昆曲工作者正主动适应快节奏的网络传播,“水磨腔”不再曲高和寡,而是知音渐多。单从《牡丹亭》的创作编排看,就见证了昆曲近年来的繁荣与创新。从北京到江苏,再到上海,再到海外,有厅堂版、传承版、精华版、园林版、青春版、中日版等。

疫情的发生,也进一步倒逼昆曲舞台与科学技术衔接、融合。比如,江苏省昆剧院就通过“5G声声慢”活动,重新拉开昆曲的表演大幕。

昆剧的魅力在于一唱三叹。5G信号高速率、低时延的优势,可以减少画质在传输中的损失,增强视觉感受。在南京,原本只有137个座位的兰苑剧场,有一晚的直播,累计吸引2000余人次在线观看。网友纷纷留言“演员的表情不用靠想象了”“太清晰了”。

不满足于简单的5G直播,在5月的一场实景演出《桃花扇》中,江苏省昆剧院将虚拟现实(VR)和昆曲相结合。受众可戴上3D眼镜,在打开相关手机客户端后,手指在屏幕上轻触、滑动,选择任意视角就可观看演出。

新技术与非遗的结合,不仅让昆曲焕发了新活力,同时也降低了昆曲赏析的准入门槛。观众花十几块钱的“票价”,即可坐在家中享受贵宾般的剧场体验。昆曲演出也因此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昆曲、欣赏昆曲。

(责编:左瑞、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