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折扇的面子与骨子

2020年07月15日16:59  
 

很多人看折扇,只顾扇面,似乎折扇只是给书画作品做了一个特殊的展示装置。而苏州折扇名家王健带人们从折扇的面子走进了折扇的里子,从表面的华彩文章再到内在的清健风骨。折扇的文人气,绝不仅是从扇面上显露出来的,更是从扇骨子里散发出来的。

孔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实,这个道理在折扇上也适用。扇面是文,色彩纹理都在扇面的开合翻覆中尽情展现;扇骨是质,质要承载的内容更多。扇骨决定了一把折扇的形制,或大或小,或敞或窄,或疏或密。没有骨子的和谐,也就没有面子的宜人。一把扇子还未打开,其精神气也能见七分。乌骨泥金扇,之所以堪称经典,绝非只是沾了金面的奢靡之光,乌木深幽,泥金浮华,相得益彰。

乌骨泥金,像六朝骈文,美则美矣,若是满城尽是泥金扇,就近乎于铺张腐化。现代人更愿意接受宋式的清雅。表面平淡,却胜在理趣,因而淡中有味。王健善于在扇头上下功夫,把点睛之笔留在这聚拢扇骨的机要上。扇子作为文人必备,更少不了精神性。于是,徒弟晏龙也在扇头上动了点心思,做了一个类似靶心的纹样。靶心的纹饰在传统器物上是没有,靶心上的一圈大红色,也是极少有这么用的。但是靶心很有深意,靶心是射箭的目标,古人很喜欢用射箭来做喻。

更让晏龙有所感悟的是一把名为“末未”的扇子,表面上看无非是两把带三角形装饰的扇子,三角倒置的是末扇,三角正立的是未扇,王健给“末”扇配一幅繁花零落图,给“未”配上一幅零落成泥图,画面都是抽象的。“末”“未”的组合,一开一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的深厚广博,哪怕一小点都妙不可言,咀嚼不尽。

即便如此,做扇子,还是不同于做学问。折扇是要拿来用的,并非可观可赏就行。扇子贵轻,不然煽起来手酸。将扇骨进行雕刻、嵌百宝,不是同样可以丰富折扇的表现形式吗?为何不取呢?因为繁缛有余,清气不足,看着就不凉快。扇骨应是灵敏且耐用的机械,小小的扇头要固定十几根乃至几十根的扇骨,要经历几十万次的开合。扇骨还要触手生凉,坚韧光滑,才能履行它的使命。

折扇的实用功能背后,是它的精神内核。折扇的纳凉功能会被科技取代,但是折扇的清凉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因为清凉是不容易得到的,也只有智慧且超脱的人,才能独立于天地间,把清风召之即来。古人以折扇交凉友,希望能与清凉境地更近一些。

人物简介:晏龙,江西南昌人,2016年师从苏州折扇名家王健,研习苏州折扇的设计与制作,2008年在北京创立晏龙扇艺工作室。2014.8 上海艺苑珍赏社王健扇艺展;2015.7 北京荣宝斋风骨自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扇技艺)王健扇艺展; 2016.12 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参与如是清凉——王健扇艺展; 2017.8 苏州博物馆苏艺天工大师系列—王健扇艺展演示、演讲;2018.1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健师徒苏扇扇艺作。(当地供稿)

(责编:孙挺、王晴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