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活看点】
周建民: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淮海工业集团的量具钳工,中国兵器首席技师。从业38年,他完成了1.5万余套专用量规生产制造,没有出现一件质量事故。他制作量具不借助任何机器设备,全凭眼看、耳听和手感,做出来的量具就能达到微米级精度。
走进周建民(见图,资料照片)的工作室,两张锃亮的铸铁工作台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正弦规、方箱、千分表等各式量规生产检测的工具。
周建民坐于工作台前,在研磨板上先擦一层煤油,撒上白色金刚砂,均匀铺开直到砂粒不可见,然后拿起一个测量块,用大拇指按住,来回研磨……
接着,周建民拿起测量块,开始检测。先对测量块正面和左右45度面进行透光试验,表面光滑平整;然后将其轻轻插入卡规,缓慢反向转动,随后轻轻一磕,测量块掉落手中;这时,周建民立即将其贴近耳边,测量块在取出卡规时无声响。
“尺寸很好,这活儿成了!”周建民自信地说,在研制中,“用多少研磨剂、来回研磨几次、手用多大劲儿,这些,在我心里都有数。”
量具是产品的“先行官”,周建民生产的专用量规,大多用来检测军工零件是否符合标准。量规不精准,便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所以量规的精度要求极高,基本上都在微米级。“最高可达头发丝的1/60,做量具比绣花还细。”周建民说。
不用任何机器设备,全凭眼看、耳听和手感,周建民做出的量规,就能达到如此高的精度。要说有什么诀窍,周建民回答:“没有捷径,就是多练。”
一套量规的生产,从前期车、铣、刨等粗加工,到热处理阶段,再到后期研磨装配等精加工,复杂的要花费两三个月时间,最简单的也需要一周。“工艺的流程编排特别重要,操作顺序稍有差池,做一半就废了。”周建民说。
与此同时,量规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与工件产生摩擦与碰撞,必须要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和高稳定性。“热处理阶段十分关键,淬火之后,量规的这些性能才能得到保证。”周建民说。
在周建民的工作室门口,放着一套导弹全形规,用来在导弹总装完成后,检测其外形各段同轴度要求是否达标。在1米的长度内,全形规的各内套偏移量要求为一张A4纸厚度的1/7。“相当于开车跑1000公里,偏差不能超过1米。”周建民说。
然而,这套全形规的制作过程却一波三折:工厂的设备小,无法加工大型量规;外协加工有技术要求,进度也慢。“我们只能硬着头皮自己干了!”周建民和工友一次次下到零下40摄氏度的冷库里,摸索不同锥度、不同壁厚材料的内缩规律,第一次将“冷热配合法”应用于大型全形规的装备中,最终研制成功。
这套全形规是周建民创新攻关的一个缩影。工作38年来,周建民共完成1.5万余项专用量规生产制造任务;工艺创新项目1100余项,累计为公司创造价值3100余万元。
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周建民,父亲是名飞机修理师,自幼耳濡目染,1982年技校毕业后,周建民选择做钳工。双手的老茧、因关节变形能外翻90度的大拇指,还有愈发沉稳的性格……38年的钳工生涯,在周建民身上留下了诸多专属烙印。
如今,高精密的数控车床越来越先进,在“制造”向“智造”的转换过程中,手工的意义愈加凸显。很多量具部件较薄,数控切削容易导致变形,而手工是克服变形的最好方法。
为了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近几年,周建民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传帮带”上。2012年,山西省第一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周建民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先后培养出包括高级技师、技能带头人等在内的20多名徒弟。与此同时,面向更多职工的培训课堂也在筹建……
当下,周建民不断整理完善自己的操作方法,讲课的课件从十几页变成几百页,“想帮助更多人把钳工手艺传承下去。”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14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