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金大地”绿意盎然 神东煤炭集团上湾煤矿“上”“下”齐力刷颜值

2020年07月09日15:20  
 

让绿色在沙漠中一点一点铺开,30多年过去了,神东煤炭集团上湾煤矿井田内的红石圈小流域生态治理基地里,油松、侧柏、杏树等植被爬满了山坡,神东人在这里画出的生态圈,把过去的荒山秃岭改变了颜色,把威胁变成了屏障。

神东上湾煤矿座落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南部,这是一座有着辉煌业绩的矿井,在煤炭生产领域,它曾创造和打破了多项全国乃至世界纪录,2018年3月,世界首个8.8米超大采高综采面在上湾煤矿投,这一前无古人的创举令世界瞩目。

上湾煤矿井田面积61.8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2.3亿吨,可采储量8.3亿吨,如何安全、环保、高效地把这些沉睡在地下的乌金开采出来,这是上湾煤矿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

绿色开采让煤矿不再“千疮百孔”,在绿色开采理念的推动下,上湾煤矿逐步告别粉尘污染、地表塌陷等对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让煤矿不再是人人“绕着走”的“禁区”。

自2014年9月上湾煤矿被国家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以来,该矿坚持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积极发展绿色矿业”为环保理念,注重矿区环境治理,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研究并创新矿区荒漠化治理与生态层重建技术,实现煤炭绿色开采、清洁生产,促进生态建设与生产建设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上湾煤矿实施了煤矿采煤沉陷区生态绿化灌溉工程,矿井水处理后回用于矿井生产、沉陷区生态灌溉,矿井水实现零排放。井下采掘工作面应用负压除尘技术,降低粉尘浓度。该矿对所有转载点采取封闭、安装自动喷雾装置等防尘措施,使98%的粉尘从源头得到有效控制,不仅改善了作业环境,使员工身体健康得到保护,而且减少了大气污染。

2019年8月29日,上湾煤矿综采二队开始全面推行垃圾分类,保证工作面整洁干净。该队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在工作面交接班联巷口设置了分类回收垃圾箱,分别回收生活垃圾、油脂类垃圾和工业垃圾。员工用餐后会主动把餐厨垃圾放到生活垃圾桶,擦拭废弃油脂的棉纱放到废弃油脂垃圾桶。此外,该队还专门制定了《12305综采工作面垃圾分类管理管理办法》,用以指导员工垃圾分类。

该队党支部书记付龙说:“通过实施垃圾分类回收措施,不仅使部分垃圾资源得到了再利用,同时也使工作面环境更加整洁,打造出了百米井下的靓丽风景线。”

不仅要产环保煤炭,更要建设生态矿区。“绿色开采”让煤矿的“黑色”印象被蓝天碧水、绿树环绕的生态化矿区所替代。

上湾煤矿地处毛乌素沙漠过度地段,区内大部分为典型的风成沙丘及沙滩地地貌,是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建设初期,平均植被覆盖率仅3-11%,原始植被种类单调,风蚀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0%。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上湾煤矿重点建设了红石圈小流域水土保持防治工程,流域面积2.07平方公里。单听这个名字——红石圈,就知道树在这里生长有多不容易。正所谓,红石圈上红石头,汛期泥沙遍地流,要想栽活一棵树,不如登天另辟路。30年前,这一块植被稀少,只要一下雨,洪水就威胁上湾煤矿井口。神东共投入治理资金854万元,栽植杏树2万株;樟子松、油松、侧柏、新疆杨等乔木36万株;柠条、杨柴、紫穗槐等灌木60万穴,该项目于1999年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工程”。

2017年4月,上湾煤矿针对该区域干旱贫水的问题,铺设了灌溉管网,利用上湾矿井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进行浇灌,彻底解决了流域生态治理干旱缺水的问题,灌溉管护工作得到有效保证。如今的小流域达到了百年一遇的防洪能力,彻底根治了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解决了上湾矿洪水灾害问题,原来的自然灾害多发地已转变为集水保生态、景观游憩与经济林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实现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中国森林分布图上,相对于全国2亿多公顷的森林面积,这一圈似乎有些微不足道,但在神东矿区的井田范围内,这一弯绿色,却弥足珍贵。我们在这里所种下的每一颗树,每一颗草,都是为绿水青山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煤炭开发建设中,上湾煤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和谐社区的创建工作。先后投入资金对上湾煤矿周边的厂区道路进行了绿化,对上湾山顶公园、街心花园等休闲娱乐的场所进行了绿化、美化,使上湾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升。同时,对阿大公路两侧的苗木、草坪等进行长期的管护和补植,保证了生态绿化效果。上湾小区的植被覆盖率由开发初期的11%提高到现在的80%以上,园林绿地率达到48.4%,花园式的厂区和生活小区,为企业员工和地方群众提供了景色优美、绿草如茵的工作生活环境。(当地供稿 王超 张振声 曹博文)

(责编:孙挺、王晴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