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谆谆嘱托·践行群众路线

让传统服饰成为弘扬文化的名片

记者 徐颖 见习记者 张天棋

2020年05月22日08:31  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让传统服饰成为弘扬文化的名片

尤园园火了,速度之快连她自己都没料到。

4月22日,在西安大唐不夜城,她有幸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随之而来的是多家媒体的采访,她的名字不断出现在网络、电视和报纸上。周围人都说她彻底火了。

尤园园在西安大唐不夜城开了一家名为“有何名唐”的唐文化体验馆,主营盛唐服饰、饰品等,设计元素来源于唐代的史料、壁画、绘画作品等。这是她开办的第二家原创服饰店。

一个“80后”海归,为何如此钟情传统服饰?

“我觉得这是从小扎根在心里的。小时候我就喜欢电视剧《红楼梦》里的人物造型,长大后特别痴迷历史类书籍。留学期间,学校有什么重大场合,我一定会穿旗袍参加。”尤园园说,“身边很多外国同学也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服饰。”

留学9年,虽然身在异乡,但尤园园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服饰愈加着迷。

2008年,尤园园回国在北京一家知名咨询公司工作。机缘巧合,两年后她被派回西安从事文化类咨询项目工作,有机会深入接触到了更多传统文化。

开办新中式定制服饰店的念头在她心中萌发。

“当时在咨询公司的上升空间其实很大,家里人对我执意自主创业不支持。”尤园园说,“但我天生有股子倔劲,一旦认准了就会付诸行动。”

其实,尤园园心目中的新中式服饰不是简单传统元素的堆砌,而是要给盘扣、立领、马褂等这些中式元素赋予新的生命。为此,她翻史料、找专业人士指点、去外地考察,做了近一年的精心筹备。

2011年,尤园园的“无为”新中式服装定制工作室开业了。

“做传统服饰有三大难关要克服——设计、面料和制作关。”尤园园说。本地没有完全符合要求的设计师,她就带着设计师泡图书馆、看展览、外出学习,打造了一套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制作体系;本地没有合适的面料,她就去广东、跑浙江,硬是“踩”出了合适的供应商。

新中式服装大多需要纯手工缝制。客人定制的旗袍上要绣个纹样,因为精益求精,她都要寄到苏州找熟练的绣娘来做,所以一件衣服的成本很高,利润却很低。公司连续亏损,一度连运转都成了问题。

当周围的人都劝她别再“折腾”时,尤园园却拓展了新的领域。

2014年,尤园园推出了新中式家装饰品系列,同时承接一些手工制作、茶艺文化体验等活动。“当时这么做只是想赶紧补上公司的亏空,没想到让更多人接触并喜欢上了我们的产品,公司情况逐渐好转。”

近几年,随着传统文化渐受青睐,喜爱传统服饰的人越来越多,尤园园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从最初4个人的工作室发展到40余人的公司,有几百名固定会员。2019年,她还开辟了古装摄影、活动策划、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等领域,而这一切都围绕传统文化展开。

“现在喜欢传统服饰的人越来越年轻化,我的会员不乏‘90后’。接下来,我会继续丰富产品品类,拓展更多领域,在弘扬传统文化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尤园园信心满满地说。

记者手记

在追梦路上大步前进

徐颖

受访时,尤园园并不愿意说自己火了。在她看来,受追捧的是传统文化、传统服饰,而不是她个人。公司的同事说尤园园不像老板,因为她整天沉浸在传统服饰设计图研究上。尤园园说,传统服饰背后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要怀有敬畏之心,静下心细细研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坚持传统和适应市场需求中找到平衡,必定可以大有作为。十年创业路,虽然经历过不少波折,但她一直坚信传统文化的魅力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人,公司如今的发展规模也印证了这一点。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像尤园园一样的普通人,默默耕耘在自己的领域里,在追梦路上大步前进。

(责编:谷妍、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