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黄土,“西迁精神”代代传

本报记者 原韬雄

2020年05月14日06:5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扎根黄土,“西迁精神”代代传

对西安交通大学来说,4月22日极不平凡。

这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亲切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

这是3年来,总书记第三次关注“西迁”。这次,他来到西安交大,来到西迁老教授身旁。

一时之间,西迁故事、西迁精神,再度走近人们视野。

视野拉回到64年前:

“宇土茫茫,山高水长,为世界之光……”汽笛载着歌声远行,交大师生向西!向西!

从大上海到西安,从黄浦江边到渭水之滨,“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

自此,6000余名师生,投身西部,扎根黄土。麦地田野间,平地起传奇。

64年来,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从黄浦江到兴庆湖

交通大学1896年创建于上海,始名南洋公学。

交大西迁,是在20世纪50年代。彼时,国家正处“一五”、“二五”计划期间。素有“东方MIT(麻省理工学院)”的交大,缘何要从繁华大上海迁往大西北黄土地?

1955年4月一天夜晚。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彭康,接到一个来自北京的紧急电话:中央决定,1956年开始,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5年开始进行基本建设工作。

当时,全国70%以上重工业、轻工业集中在东南狭长地带。从国家安全和发展均衡等角度看,均应调整。交大西迁,是共和国调整工业建设布局、文化发展布局、高等学校布局的重大决策,是新中国知识界开创未来的一次伟大行军。

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的乘车证,静静躺在交大西迁博物馆橱窗里,无声诉说着此行的使命。西迁指令一到,师生积极响应。1956年,几千名师生手持专用火车票,踏上西迁创业之路。

把一个60年历史学校,从沿海搬到西北,谈何容易!

西安交大档案馆馆长贾箭鸣介绍,“图书资料、机器设备件件完好无损抵达校园,师生们点点滴滴生活难题得到悉心解决,上海动员服务业职工随校西迁,西安市的大米、水产品首先供应给交大师生……”

终于,1956年9月10日,交通大学在古城西安借用人民大厦举行了开学典礼。

此时,1200余亩新校园划定一年,仍在建设中。

校址位于西安城墙东南外不远处的一大片农田中。这是千年之前,唐朝兴庆宫遗址范围,紧邻久已废弃的大唐东市。向南不远,是长安名胜青龙寺、乐游原、曲江池故苑。贾箭鸣将之称为“汉唐宫阙起楼宇”。两年后,兴庆宫公园开建,与交大北门相对,内有湖面150亩。

1957年,交大分西安、上海两部分,统一领导。两年后,西安部分定名西安交通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遥相呼应。

西安交大校园,有条梧桐大道,名叫“彭康路”。彭康校长,为西迁时交大“掌门人”。

这些梧桐,来自南方,与交大西迁人随行来秦。当年手腕粗细,今成合抱之木。

梧桐擎天,既是西迁历史见证,更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西迁精神的象征。

“大树虽然西迁,根根须须都要保护好,还要浇水施肥,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交大人说。

最难忘“草棚大礼堂”

初到西安,当地有“三不”: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西安如此,新校园更不易。

贾箭鸣介绍,那时,下课去食堂要翻一条大沟,开会要坐在四面透风的草棚大礼堂里,冬天的大教室要靠一个小炉子勉强取暖。现在10分钟轻松走到的路程,当时竟要绕一个小时才能抵达。校园野草丛中兔子乱跑,入夜有狼叫。

“刚到西安正是8月,雨水多,学校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雨天水泥路,晴天扬灰路。’”忆起往昔,92岁西交大老教授史维祥心潮澎湃——

“最难忘草棚大礼堂,工人们用毛竹搭成,重要会议和电影放映都在这里进行。那时候上海,很多教师家通了煤气。在西安得自己做煤块、打煤球。条件艰苦,但能为建设祖国出一份力,是当时所有年轻人心目中至高理想。”

口音也成了困扰。西迁老教授何新楷回忆,“我第一遍讲课是用上海话讲的,不少学生听不懂。校长下了一道‘命令’,用普通话来讲课。”在他看来,西迁时最艰苦的,是那时的老教授。他们拖家带口,变卖上海房产,举家迁西北。“这是更值得钦佩和传承的”。

交大西迁博物馆一个橱窗里,老式计算器、眼镜等物品,属于钟兆琳先生。他是“中国电机之父”。

1957年,周总理说,钟先生年纪大,夫人身体不好,可留在上海。当时50多岁的钟先生,把夫人留在上海交女儿照看,只身踏上西行火车。他说,“共和国西部需要开发,当初校务委员会开会表决,我是举手赞成了的,决不能失信于人,失信于西北人民!”

正因为他迎难而上,在艰苦条件下,交大建成了全国高校中首个电机制造实验室。

西迁中最年长的是66岁的沪上名医沈云扉先生。他与侄子沈伯参一同担任交大校医,随校西迁。彭康校长再三劝阻他留上海,他微笑婉拒。“长安好,建设待支援,十万健儿湖海气,吴侬软语满街喧,何必忆江南。”直至今日,沈云扉这阙《忆江南》依然为人称颂,阅者动容。

84岁高龄鲍家元教授,当年刚到西安,就参与筹建计算机专业。他回忆,“那时候支撑着我的信念是,我一定要把计算机专业建立起来,而且要成为全国最好的计算机专业!”20世纪60年代初,西交大出版全国第一本计算机教材《计算机原理》。

鲍家元坚守教学一线。退休前,没在晚上12点前休息过,每天只休息五六个小时。

西迁老教授李怀祖说,“1955年决定西迁,1956年秋天交大就上课了,这个速度非常高。没有因为迁校推迟一天开学,没有因为迁校而少开一门课程,也没有因为迁校而耽误原定的教学计划和实验项目。”

西迁人口中,流传着一句话:“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滚烫黄土地上,这话冒着热气,闪着泪光。

让总书记“深受感动”

“现在还有人问我,当时西迁亏不亏,后悔吗?”

84岁退休教师胡奈赛回答,“那看你用什么尺子来量。我们为西北奉献了一个‘双一流’重点大学,你说亏不亏?一点都不亏!你说后悔吗?这有啥后悔,这正是我们的骄傲。”

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看望了这批“骄傲”的西迁老教授们。

他到西交大考察,饱含深情地说,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你们打起背包就出发,舍小家顾大家。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来讲,意义都十分重大。

交大西迁博物馆一块展板上,印着彭康老校长的话,“在学校中,工作就两条:一条是党的领导,一条是教师队伍建设。”西交大校长王树国说,“总书记在这里驻足良久,他嘱托我们到今天仍然要坚持这个原则。”

西迁老教授潘季感慨,“总书记特别讲了,一定要来看看我们西迁老同志,我感到非常激动。”一个细节让他难忘,“总书记临走时,青年师生们合唱《歌唱祖国》。我们14位西迁人坐在这里远远看着,百感交集。时代接力棒交给年轻一代了,我们放心!”

过去3年,总书记还曾另外两次关注“西迁”。

2017年12月,给西迁老教授的回信中,他勉励师生继续弘扬好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不久,他在2018年新年贺辞中说,2017年,又收到了很多来信,其中有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总书记对“西迁精神”的阐述,鼓舞师生。

5月7日,西交大师生员工,以线下与线上直播两种方式同上返校第一课。党委书记张迈曾作了“牢记总书记嘱托,在传承西迁精神中爱国奋斗”主题讲课。

“总书记对我们的鼓励,坚定了我为国奉献的决心。”南洋书院学生李卓雅说,西迁精神留下的不仅是一个时代故事,更是不求回报,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往事从头阅,历久绵长。时人更砥砺,接续奋进。

西迁后的交通大学,培养了近28万名毕业生。40%以上留在西部建功立业,创造了3万余项科研成果。他们为西部发展发光发热,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而今,西迁精神激励青年,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西迁精神”新传人

2020年春节,寒风刺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

除夕夜到元宵节,西安交通大学一附院、二附院半个月时间,派出302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湖北抗疫一线。

“党需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背着行李去哪里!这正是西迁精神写照,也是我们医疗队队员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疗队队长巩守平说,70%以上交大青年医护人员主动申请逆行武汉。

前线医疗队员与死神角力。40分钟防护准备,6个小时持续工作,8小时滴水不进,汗水湿透了防护服和手术衣,口罩和护目镜在脸上压出血痕。有时纸尿裤根本用不上,隔离衣密不透气,身体水分全化作汗水。西安交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王敏娜说:“年轻,就不怕苦和累。”

防疫抗疫科技战线,西交大人冲锋在前,急祖国之所急。荣命哲、孔刚玉教授领导团队,研发了等离子体活化水消毒设备,为防疫一线病房物表消毒贡献力量。肖燕妮教授带领生物数学团队建立疫情传播模型。管理学院教授刘跃文利用大数据技术,为云南省开发新冠病毒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及系统……

疫情防控期间,肖燕妮教授被困湖北边远山区,购买一支笔、一个本子都十分困难。她与团队成员,在计算条件有限、流行病学调查有限、传播风险未知等不利条件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研究成果为疾病预防控制、相关政策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利用数学工具研究突发性传染病的传播、控制,服务公共卫生策略,是我们的责任。”她说。

4月21日,西咸新区、渭水之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正式启用。5000亩创新热土,是西交大的新作为和新起点。

64年前,从上海西迁西安,一所重点大学在中国西部拔地而起。64年后,新西迁人承载着交大人的时代使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探索21世纪大学新形态。

创新港将先行先试中国大学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它将为国家提供大学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工程,力求建成引领西部、辐射全国、影响世界的科技创新体。

目前,这里已经建成29个陕西省科研基地,18个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省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覆盖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19个学科。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是‘西迁精神’引领交大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格局的又一创新举措。”张迈曾说,“作为新西迁人,我们继续听党指挥跟党走,抓住新时代的历史机遇。”

(责编:左瑞、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