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五周年特别报道——“五个扎实”谱新篇 追赶超越再出发

露浓花正开 厚蕴植自信

——陕西着力推进博物馆教育

记者 郭青

2020年04月14日07:06  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露浓花正开 厚蕴植自信

  一件文物,在高考占5分的考题中出现。这件国宝级文物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简称独孤信印),陈列于陕西古代文明第二展厅。

  2019年6月11日,记者在博物馆采访时,在这件文物的展柜前,聚集了不少游客。游客中不乏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大家争相观看,听讲解人员讲述这件出现在高考试题里的国宝级文物的前世今生。

  源于丰厚的历史遗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精品文物进入教材,进入课堂。2016年,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教工委、省教育厅联合成立陕西博物馆教育联盟,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出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规范中小学研学旅行、开展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等新举措、新模式、新机制,65家博物馆与610余所学校结对子,深入开展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活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陕西是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厚沃土,拥有一批享誉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博物馆、纪念馆。

  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备案博物馆319座,基本形成了主体多元、类型丰富的博物馆体系。全省拥有国有可移动文物774万余件,其丰富性、完整性、至高性、多元性的藏品资源,成为开展博物馆教育的优质载体。

  从西安碑林博物馆北扩、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提升改造、陕西历史博物馆改扩建、陕西考古博物馆新建等省级文化项目的实施到重点市级博物馆的建设,从突出汉水人文生态的安康博物馆到突出黄河人文特色的渭南市博物馆,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等特色行业博物馆到数十座非国有博物馆建成开放,从展示当地历史人文特色的县级博物馆到留住乡愁记忆的社区博物馆,大批收藏保护展示我省优秀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的博物馆、纪念馆建成开放,我省基本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博物馆体系。

  随着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博物馆已经成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陕西文物系统深刻领会新时期博物馆社会角色和职能定位新要求,以“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为使命,以破解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为问题导向,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导向,以服务“坚定文化自信”为结果导向,在推动将博物馆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拓展博物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优化博物馆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增强博物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方面勇于探索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效。

  3月26日,受陕西省文物局委托,陕西省博物馆协会组织召开了由陕西师范大学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合作承担的全省“十四五”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编制研究课题预备会议,着手编制“十四五”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陕西省“十四五”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是国内首个省域博物馆事业发展专项五年规划,对陕西乃至全国博物馆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据统计,全省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达3900余万人次。省文物局立足陕西文物资源优势,努力将博物馆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大力实施文物惠民工程,打造25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要求各基地“围绕一个传承主题、策划一系列原创展览、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设计一系列研学课程、开发一系列文创产品、编写一套主题教材、建立一个优秀品牌”的“七个一”要求,针对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历史文化传播和菜单式互动体验服务,不断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依托25家基地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全省博物馆公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5年来,全省博物馆共举办展览近4000个,开展教育体验活动超过2.3万场次,开发研学课程1600余节,接待观众超2亿人次。

  近年来,省文物局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媒体助力博物馆社会教育。陕西数字博物馆已完成144家数字博物馆网络虚拟馆、145个专题讲座、900多件文物介绍等数字化项目,让更多沉睡在库房的文物“活”起来,实现文物资源共享。省文物局与中国移动陕西分公司签署“互联网+中华文明”战略合作协议,建成“互联网+文物教育”平台线上线下体验中心,上线全国首个5G“互联网+革命文物”平台。不少博物馆利用AR、VR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线上教育活动,通过漫画、拼图、答题闯关等互动体验项目,使观众能随时随地参与活动。

(责编:谷妍、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