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重庆垫江牡丹产业发展观察

2020年03月31日15:30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重庆垫江牡丹产业发展观察

  新华社重庆3月31日电 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重庆垫江牡丹产业发展观察

  新华社记者李勇、赵宇飞

  蓝天白云之下,重庆垫江县的上万亩牡丹竞相开放,一望无际的花海随明月山的山势起伏,美轮美奂。花期如约而至,游人漫步花海,纷纷用镜头定格美丽瞬间。

  享有“牡丹故里”美誉的垫江,打造牡丹万亩花海,推进农文商旅融合发展,延长牡丹产品加工产业链,进军鲜切花市场拓展新空间。

  从沉寂深山到万亩花海

  垫江的牡丹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牡丹的根即为中药材丹皮。千百年来,牡丹只是垫江人制药养家的经济作物,直到2000年前后,牡丹开始走出深山。

  “那时起,垫江开始大规模流转土地种植牡丹,发展观光旅游。”垫江县林业局副局长常川说,目前全县牡丹种植面积2万余亩,共有本地培育和外地引进的100多个牡丹品种。

  每年阳春三月,万亩花海绵亘数里,蔚为壮观,让人养心怡情,流连忘返。

  以牡丹为统领,垫江已实现从“一枝独秀”到“百花争艳”——3月、4月的油菜花、李花和牡丹、芍药,5月至9月的荷花和玫瑰、10月的柚花……

  如今的垫江牡丹文化系列活动,早已从初期的短期景区游,发展成为农文商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涵盖经贸合作、文化交流、鲜果采摘等多项活动。

  村民的增收渠道也因此得以拓宽。“以前丹皮4、5年才能挖一次,平均每年只能收入几千元,现在我在景区打工,给牡丹除草、施肥,一年能挣上万元。”澄溪镇通集村村民陈淑兰说。

  近5年,垫江牡丹文化系列活动累计接待游客902.7万人次,年均增长29%,累计收入55.1亿元,年均增长125%。

  从“一枝花”到“百变天使”

  在重庆糕美糕食品公司生产车间,牡丹花瓣与豆沙、白砂糖等做成馅料,再包上面皮,经过烘焙,便成为香甜可口的牡丹花饼。

  “以前,牡丹凋谢后,花瓣都被丢弃了,我们能用它来制作成牡丹花饼。”总经理曾凡平说,此项制作技艺2017年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去年线上和线下总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

  古老的丹皮也已实现转型升级,并走向世界舞台。在重庆芝草堂药业有限公司,一袋袋收购来的丹皮经过清洗、切割后,加工成中药饮片,它们将漂洋过海销往日本等地。

  油用牡丹也成为垫江牡丹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此外,垫江还研发出牡丹皂、牡丹花茶、牡丹花酒、牡丹豆花等产品。

  数据显示,2019年全县牡丹产业综合产值17.6亿元,共带动3.4万人增收。

  牡丹鲜切花迎来“抢花人”

  今年初,来自垫江的牡丹鲜切花在全国花卉市场登场。

  3月29日清晨,在沙坪镇永胜村的牡丹种植基地,三五成群的村民将已经“绽口”的牡丹花蕾采摘下来。它们将先乘坐冷链物流车,再转乘飞机,第2天就能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的消费者手中。

  此前,垫江牡丹鲜切花产业是空白。今年初,垫江与企业合作,将2000多亩牡丹做成鲜切花,试水全国花卉市场,结果供不应求,花商的货车在村里排队等着拉货。

  重庆鳌头牡丹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云林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种植1500株牡丹,一株牡丹可剪4到5枝花,按批发价每枝6角钱计算,一亩地的牡丹鲜切花收入将近4000元,连日来每天都有近4万枝牡丹鲜切花从垫江进入国内花卉市场。”

  “鲜切花,是我们对牡丹价值的再发现。”黄云林说,2014年起,公司开始在沙坪镇种植油用牡丹,但一直受困于产业结构单一。今年以来,企业仅通过销售鲜切花就增收600多万元,开始走出困境。

  其实,在鲜切花领域,牡丹的“姊妹花”芍药在3年前就已捷足先登。芍药的根即为中药材白芍,以前垫江的芍药只卖根不卖花,如今既卖根又卖花。

  “我家种了9亩芍药,去年以来白芍卖了2万多元,鲜切花也卖了2万多元,收入翻了近一倍。”57岁的曹回镇徐白村村民胡习兰说。

  在常川看来,寓意“花开富贵”的牡丹契合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同时,垫江牡丹的花期早于北方的洛阳、菏泽等地近一个月,因此在市场上抢了个“头彩”。

  “从丹皮,到观光旅游,再到牡丹花饼等特色产品,以及现在的鲜切花,垫江牡丹的价值正在不断被发掘出来。”垫江县委书记蒲彬彬说。

(责编:任志慧、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