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普通的工具钳工,他的工作是“给弹药立规矩”。
他的操作精度,是千分之一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六十分之一。
他被誉为“大国工匠”,他是“状元360中国钳工争霸赛”的擂主,在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节目中,他以神技能征服了包括撒贝宁、王力宏在内的众多观众,并引爆网络。董卿说,他有一双国宝级的双手。
他就是“三秦工匠”荣誉获得者,中国兵器西北工业集团员工张新停。
2016年8月14日,首都北京西郊一个小市场里,一名女子急匆匆地来到卖鹌鹑蛋的大爷跟前:“大爷,这些我都要了。”结完账,大爷好心地照顾买主,“闺女,这里还有一些破了壳的蛋,便宜卖给你。”女子摇了摇头,“破了壳就不能在上面钻孔了,我用不着。”大爷张大了嘴巴。
我要做的是全力以赴
这个买鹌鹑蛋的女子是中国兵器西北工业集团张新停的妻子。最近,张新停要以“大国工匠”的身份,参加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节目,挑战用钻头在鸡蛋上钻孔。来到北京,他们本计划先各处转转,给即将上场的张新停减减压,再说,儿子已经15岁了,一家人还很少出来玩过。
刚到宾馆,导演就问张新停:“能不能增加挑战难度,在比鸡蛋更小的鹌鹑蛋上钻孔?”他犹豫了一下,答:“我试试。”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难题,张新停都是这样回答。挑战在0.3毫米的鸡蛋壳上,用锋利钻头以每秒24440转的速度钻孔而蛋清不溢出,他尚不能保证次次成功。毕竟,那是在四十台摄像机前,在众多明星大腕和亿万观众的瞩目之中,要做到万无一失,已经太难了。而鹌鹑蛋的蛋壳只有0.1毫米,他从来没有尝试过。
五天,120个小时,钻头一次次旋转着俯冲下去,转瞬间,蛋清溢出,拿块透明胶布贴住洞口,再来……失败的次数多了,妻子有些退缩,看着丈夫每天精神紧绷,寝食不安,咋能不心疼,只有她知道,他每天只睡一个小时。有次不小心,他碰破了手指,鲜血直流,妻子崩溃了,哭着说:“我们回去吧,不出这风头了,万一失败了咋办?”他安慰她:“别担心,我要做的,只是全力以赴。”
俗话说:车工怕车杆,钳工怕打眼。当初张新停练鸡蛋钻孔这门绝活,是为了在普通钻床上给高硬度钨合金钻比绣花针还细小(0.4毫米)的平底深孔,以保证这种材料的试样任务。当时,全公司没有一个人掌握这种技术,如果产品委外的话,费用高,周期长,会耽误生产。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张新停开始在纸上和鸡蛋上练习钻孔,以掌握手感和稳定度。
多少个周末,多少个深夜,心无杂念,凝神聚力,位置、角度、力度完美结合,他的钻头尖终于精确地止于蛋膜,练成这门技术,用了三千多枚鸡蛋。
2016年8月20日,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节目录制现场,镁光灯下,张新停沉心静气,目光聚焦于小小鹌鹑蛋。全场观众提心吊胆,主持人撒贝宁捂着嘴巴,评委王力宏、董卿则瞪大眼睛,盯着闪烁寒光的锋利钻头。时间放大,步步惊魂,心、眼、手、气息协调一致,张新停忘我的专注神情,令大家见识到了“大国工匠”的最美风采。
当他以娴熟的动作用特制挑针将钻开的蛋壳剥离蛋膜,一件完美的工艺品出现在大家面前。挑战成功!全场一片欢呼!
“开眼显毫厘,指尖克针尖”,张新停的神技能,引爆了整个网络,面对媒体蜂拥而至的采访,他对单位领导说:“我有点累,让我好好睡三天吧。”
技术靠的是千锤百炼
他确实累了,28年的钳工生涯,到如今达到“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事业巅峰,脚下的路,浸满了汗水。
张新停是个爱干净,喜安静,做事有条不紊的人,他中等身高,略胖,肤色白净,性格内敛。1958年,张新停的父亲响应国家支持国防建设的号召,从银行职员转行做了名军工企业的钳工。父亲20岁就入党了,一辈子工作兢兢业业,为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为“军工二代”张新停从小就对父亲的工具箱充满了好奇心,一有机会,他就抄起那些榔头、钳子敲敲打打。
1992年,18岁的张新停技校毕业后如愿以偿地进入父亲所在企业——中国兵器803厂从事钳工工作。钳工是机械制造中最古老的金属加工技术,也是军工厂不可或缺的一个技术工种。在加工高精度量具、样板、形状复杂的工卡量具时,一个技术高超的钳工,比现代化机床更加精密实用。俗话说“三年精车工,十年烂钳工”一个优秀的钳工技术工人很难培养出来,所以工厂经常进行技能比武,以丰厚的奖金和强烈的荣誉感激励年轻人。
张新停在技校学习时,成绩优秀,技术过硬。1995年单位技能比武时,他摩拳擦掌,志在必得。哪知几轮比赛下来,他仅仅得了一个纪念奖,别人领了几百块奖金,他领回家了一件印着“纪念奖”三个字的T恤衫。父亲看着这件T恤衫,摇头叹气。张新停内心也受到了极大的刺激,至今提起那次纪念奖,他仍然刻骨铭心:“那时候年轻气盛,不肯服输,从此不再出去喝酒闲逛了,听师傅的话,下苦功夫学技术,当响当当好钳工。”
他重新翻开了课本,研读划线、锯削、錾削、刮研等基础钳工作业口诀,没日没夜的练习,边学习边摸索,边工作边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五六年来,他每天第一个进入工房,最晚一个离开,遇到脏活难活从不推脱。师傅看到张新停学技术如此痴迷,想考考他的实力,把一个很难加工的任务给了他,让他独立完成。面对加工难点,他找资料,磨刀具,耐心地反复调试,在三尺钳工台上呆了十几个小时,终于拿出了合格的工件。师傅惊呆了,3‰,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30/1,那可是师傅进厂二十年,才能拿下的精度。
同事们向他请教速成技巧,张新停摊开手掌。他原本光滑的双手上,生了厚厚一层老茧……他深知,“艺痴者技必良”,学技术靠的是千锤百炼,只要肯付出时间和心血,只要有坚持下去的韧性,技艺必然会越来越精。
2006年8月,中央电视台“状元360”中国钳工争霸赛拉开序幕,张新停在河北保定的海选中失利,他觉得自己不行,丢了颜面,一度想退出比赛。
父亲鼓励他:“咱陕西汉子,千百年来啥时候认过输,你看那城墙和城门楼多雄伟,那都是秦人一砖一瓦建起来的,咱不比别人差。”单位领导找到他:“这是个展示自己的好机会呀,你技术过硬,咱又占了天时地利,不能就这样认怂。”他身上那种关中汉子不服输的气质被激起,在“状元360”西安主场中,张新停重新上场,一路过关斩将,夺得了擂主。此时,他的加工精度已经达到了1‰,从3‰到1‰,0.02毫米的距离,他走了整整五年,这样的努力,都是为了制作一种叫“合膛规”的量仪。
能干多好就要干多好
张新停所在的工厂,主要负责研制和生产多种型号的弹药。有的产品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配备在“93”阅兵中的99A主战坦克,155自行火炮等现代化装备上。他的任务,就是制造用来检测弹药生产过程中各个零部件精度的高尖端量仪,简单说,就是给这些弹药“立规矩。”
合膛规是一种非常精密的测量工具,对每发弹药进行最后的把关,只要从合膛规中通过的弹药,就能适用于所有同类型的火炮。一旦合膛规的尺寸出现偏差,没有检测出不合格的弹药,后果不堪设想。张新停初中同学的父亲,就是在一次靶试试验中,因为膛炸事故而不幸遇难的。这件事让他很长时间没有睡好觉,每每想起同学那撕心裂肺的悲痛,他就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他知道自己一丝一毫的误差,甚至会造成鲜血或生命的代价。他把十几次全国参赛的获奖证书抛在脑后,整个人更加拼命地投入到追求极致完美工作中。
长期以来,合膛规的精度一直是厂里的攻坚项目。为了装配出最精确的合膛规,张新停不断提高自己的加工精度。他买来100多把钥匙胚,开始练习配钥匙,锻炼手感,心感。枯燥,单调的一次次重复。当他拿着手工配好的钥匙打开锁头时,有人说:“要是能达到目测配钥匙的水平,我就服你。”张新停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操练。如今,只要他笃定的目光在一把钥匙上做15秒的停留,他就能照葫芦画瓢,配出相同的一把钥匙,打开锁头。
这个绝活用在内部造型复杂,精度要求高的合膛规装配上,起了关键作用。他凭着过硬的技术,带领攻关小组,想方设法减少各工序加工精度对装配产生的影响,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反复调试装配,装了拆,拆了装,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彻底攻克了合膛规装配加工中出现的一道道难题,为公司节约资金上千万,该量规的装配调整装配法被命名为“陕西省职工先进操作法”。
张新停对工件尺寸把握极准,一个尺寸,千分表指示尺寸浅了两格,也就是2‰毫米,他拿起工件轻轻研磨了两下,再次测量,指针就稳稳地停留在了零线上,要知道,指针如果向深线偏离一格,这个工件就要报废。张新停就是这样以零缺陷的精度,一次次成就了军工装备制造的新高度。
从重300多公斤,直径105毫米的大家伙,到直径23毫米的小个头,张新停的班组已经装配了上百套合膛规。他的目标,是让每发弹药都最好地达到设计要求,做到打击精度高,毁伤效能强。一个个近乎完美的合膛规,像一把把利剑,击碎了张新停心底“膛炸”的隐痛,带给他责任,担当,和自信。
20多年来,除了合膛规,张新停还做出了近万件构思精巧,形状各异的量具量仪。他心里的干活标准,就是能干多好就要干多好。他精湛的技艺,不仅保证了弹药质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哪怕是一个进厂才几个月的学徒工,用上他制作的量具,仅用48秒就能测量完一个零件上的12个数值。同事们开玩笑说:“张师傅这些徒弟的速度,简直是饿死师傅的节奏呀!”
让我的工作时间延长
38岁时,张新停就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成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关键技能带头人。2013年8月,西北工业集团成立了以他为主要负责人的“张新停创新工作室”。张新停深知,没有企业的发展,没有军工制造高精尖的技术磨砺,他出不了现在的成绩,他这颗大树,只有生长在企业包容、鼓励、扶持的土壤中,才能蓬勃。技能提升、理论学习、出国考察……企业给了他全方位的支持和培养,他也用对军工企业的赤子之心,来回馈企业。
张新停带领创新工作室钻研出光学曲线磨床加工复杂几何形状刀具的加工技术、薄片工件磨削法、某产品碳纤维加工法等技术创新成果,“五小”成果30多项,其中一项获得国家专利。 公司把部队发射炮管由于受到弹药摩擦,炮管膛线内部出现“划痕”的维修难题交给他。他先是分析了炮管的结构和尺寸,仔细观察出现划痕的地方,利用力学原理,推算修磨膛线的角度,精选修磨材质,巧妙设计出了细长杆式的维修长炮管工装,既方便又好用,被军方誉为“擦炮神器”,现已批量生产。 多年来,他匠心独运,完成工艺攻关项目100项,创造直接价值达700万元。
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钳工,张新停一边干活一边认真整理自己二十年来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
他说:“我的技术再好,也只能为企业贡献30来年,带出一个好徒弟,就等于使我的工作时间延长了一倍,带出一个好团队,就为企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徒弟们都很佩服师傅。师傅在气球上钻孔,徒弟们也学着样吹开气球练习,那边师傅刚在北京接下鹌鹑蛋上钻孔的任务,这边西安的徒弟们飞快地从家属区找来鹌鹑蛋,轮番上阵实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以师傅为前进的动力,希望自己能成为师傅那样的“金蓝领。”
谈起师傅的敬业,徒弟小安记起那个夜晚。那是一个冬夜,小安回家吃完晚饭多时,才发现自己的手机拉在了车间,他极不情愿地冒着严寒,去取手机。静悄悄的大工房,唯独钳工房的钻床前,亮着一束灯光,灯光下,笼着那个熟悉的背影,师傅认真而专注,浑然不知小安站在背后多时。小安感动了,那时候师傅已经有了省级劳模,全国技能能手等多项荣誉,他却还是这么拼,小安默默地打开了另一盏灯。
年初时,单位一个工程师慕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张新停这里学技术。“孩子很聪明,学历也高,可惜只呆了三个月。”小伙子爱面子,觉得当工人说出去丢份,现在去做了销售,张新停有些惋惜。他说:厚植工匠文化,从根本上扭转人们“重学历,轻技能”的观点,给当今年轻人补上精益求精,耐住寂寞,不问得失的“精神之钙”,让全民族都崇尚“工匠精神”,是当务之急。
近几年,张新停“手把手”带出了十来个徒弟,他们中很多都成为了企业的顶梁柱。其中一名徒弟,在西北工业集团第一届、第二届技能大赛钳工组比武中,两次取得第一名。并代表公司多次参加省部级技能大赛。
张新停常常对徒弟们说,一些发达国家高级技术人才占技术工人总数的40%,而我国只占4%,高级技术工人短缺近60万人,这个行业大有可为,“教会徒弟饿不死师傅”,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年轻人要多学技术,享受产品在自己手中升华的快乐,把中国制造传承下去。
怕我回来见不到父亲
张新停的成功,离不开妻子和家庭的支持。他的妻子,和他同在一个单位,也是一名钳工。当初相貌平平,性格内敛的张新停并没有给她留下多少印象。
那次,因为一套模具急需修复,大家加了一夜班,模具修好了,天也亮了,同事们都累的东倒西歪。只有张新停,一手拿着小锉刀,一手拿着干净的鹿皮,还在细心休整模具上微小的毛刺,精心擦去那些污渍。认真工作的人最美,晨光里,那个加班一夜却仍然热情专注的侧影,打动了姑娘的芳心。姑娘走上前,把自己热腾腾的早点递给了他。
问起这段往事,他浑然不知。“你们俩谁先追的谁?”他羞赫地笑笑,答:“这种事情,当然是男同志主动。”他是主动了,他送给姑娘一朵“玫瑰”。那是一朵用金属材料手工锯出来的玫瑰,没有鲜艳的颜色,没有芬芳的花香,但是同为钳工的姑娘知道,要用手工锯出三层花瓣而严丝合缝,得要多高的技术,得费多少工夫,姑娘更知道,玫瑰代表爱情。
结婚后,两人经常一起加班赶任务,孩子交给岳母带。一次,儿子感冒,因为没有及时治疗,拖成了肺炎。还有一次,儿子一脚踏进了滚烫的稀饭锅里……说起这些事,他总觉得亏欠了孩子。
父亲作为老军工,也一直支持他的工作。父亲经常给他讲人民军工的故事,中国的保尔吴运铎,身负200块弹片,一次次与死神对峙;独臂总师祝榆生,白发挂帅,把三根肋骨断在科研阵地;技能大师周建民,1000项创新成果激励代代军工人前赴后继……
2013年4月,70多岁的老父亲病倒在床,大小便失禁。而这时,厂里的科研工作非常繁忙,张新停正在配合设计所的同志搞攻关。他白天工作,晚上去医院陪父亲,尽量不耽误工作。医院下了三次病危通知单,不知情的单位却派他下部队进行装备服务保障,这个工作只有他能够胜任。他在父亲的病床旁百般犹豫,割舍不下。
突然间,浑身插满管子的父亲呻吟几声,眼神变得锐利起来,张新停含泪握着父亲的手,骨肉相通,他明白父亲眼神的含义,艰难地对父亲点了点头,父亲的眼神立刻缓和了。离开病床后,他泪如雨下。
幸亏父亲渐渐好了起来,他说:“那时候真怕,怕回来再也见不到父亲了。”
张新停当初的技校同班同学有40多人,除了他还一直坚持干钳工,其余都转行了,“以悠悠之生,立一技之长”是他的人生理想,他能始终如一地坚守分毫不差的工匠精神,能始终如一地追求工作技能的极致化,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钻劲背后,是他对军工质量的敬畏之心,是他用匠心筑梦的赤子之情。(稿件来源:西北工业集团 作者: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