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一附院:四个“硬核”铸就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强基石

2020年03月12日19:25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坚决扛起疫情防控政治责任,把百姓健康举过头顶,第一时间动员部署,全院上下凝心聚力,科学规范组织推进,在两地三线抗疫战场展现一附院人的使命担当。“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基层组织力的考验,就是在危急时刻,在关键时刻,党团结带领群众解决重大问题,解决最困难的问题”,党委书记马辛格说。

截至目前,医院已先后派出5批158名队员驰援武汉,在受援的武汉第九医院、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与病魔展开殊死较量,将一个个重症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在医院本部,全院4000余名教职工人人心系抗疫,在不同战位上默默奉献自己的战疫力量。两地三线,武汉西安,交大一附院扛起医疗国家队的使命担当,用思想硬核、作风硬核、技术硬核和管理硬核奠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强基石。

思想硬核: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是战胜疫情的强大基因

西安交通大学作为百年名校有着光荣而辉煌的历史,近年来又凝练形成了西迁精神,即“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这些思想瑰宝、精神财富,激励着交大医学人、一附院人历经抗日烽火洗礼、新中国发展建设直至今天,接力发展,接续奋斗,形成“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院目标。

这些年来,院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优良传统传承,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系列主题教育抓深、抓细、抓实,让党的创新理论和西迁精神、抗战迁陕精神一体深入人心,促使广大教职工形成心理认同,共同画好同心圆。正因为有了这些思想深处的积淀,在困难危险来临之际,在重大疫情考验面前,一附院人不仅从来没有缺席过,而且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响应能力和精神意志。扎根山区誓言消灭大骨节病的殷培璞教授事迹巡讲、投身抗击非典参加抗震救灾的英雄群像、院史馆内熠熠闪光的正高名医墙,都是一附院人的精神丰碑。因为一附院人怀着强烈的家国情怀,也因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担当,越是到人民群众健康需要的时候,越是到了危急关头,越是义不容辞、奋不顾身、勇往直前。

面对疫情来袭,医院第一时间召开疫情防控誓师大会,全院取消休假,全员应急待命。党委率先吹响战斗的号角,发出《致全院共产党员的公开信》,划拨专项党费35.8万元,为防疫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各支部积极响应,12个科室支部书记主动请缨,1925名党员递上印有鲜红手印的请战书,4000余名教职工纷纷表示“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疫情蔓延,武汉告急,驰援号令一发,全院上下踊跃报名,5批医疗队,全部在一天之内集结完毕,158名队员,人人争先奔赴疫区。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施秉银院长作为主帅驰援武汉,为了赶时间宁愿在绿皮车上“咣当”一晚上,只因为他想“早点到一线,救治更多人”。马现仓副院长、韩建峰助理毅然率队出征,12对战疫夫妻舍小家顾大家武汉西安两地奋战,光头九姑娘为抗疫剪去满头秀发,书写了“不破疫情誓不还”的豪情壮志。

在医院后方,从感染楼、住院楼到健苑楼,从隔离病房、发热门诊到预检分诊,从传染呼吸重症、影像检验超声到急诊和专科,从退休职工、大牌专家到普通员工,每一个岗位都是战位,每一个人员都是战士,“危急时刻、为国分忧、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牢牢写在每个一附院人的心里,这些都是战胜疫情最强大的思想硬核。

作风硬核:敢打必胜、勇往直前是疫情面前一附院人的形象代言

疫情发生以来,一附院人能够不顾自己的安危,危急时刻敢于亮剑,这与西安交通大学所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四面旗帜是一脉相承、高度一致的。

爱国主义是一面奋发图强的旗帜,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矢志为国分忧、护佑百姓健康正是爱国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集体主义是一面凝心聚力的旗帜,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战胜每一个风险挑战,交大一附院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正是集体主义的生动再现。英雄主义是一面担当使命的旗帜,它是国家民族发展的血脉基因,激发坚持不懈奋斗的内生力量,一附院人面对凶险的病毒,没有退缩,迎难而上,甘当最美逆行者,这不正是英雄主义的完美化身。乐观主义是一面积极向上的旗帜,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意味着积极进取、热爱生活、尊重生命,一附院人任何时候都保有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疫情发生后,全院上下闻令而动,为了防控疫情需要,改造物流楼、腾空感染楼、启用健苑楼,全都是在一天之内完成。主管医疗工作的刘青光副院长,顶着巨大压力,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枕戈待旦、恪尽职守,40多场危重病例会诊场场不拉,拍板决策。感染科赵英仁主任,每天带领团队与病毒正面交锋,岳母突然病重离世却因工作难以抽身而无法赶至床旁尽孝。感染科支部书记樊万虎与护士长杜粉静夫妇,双双战斗在隔离病房,即使偶尔在生活区碰面,谈的也全都是工作。重症医学科支部书记刘红娟,带头报名驰援武汉,因为科室石秦东主任去了武汉,只能留守,但全身心投入院内危重患者的救治。呼吸内科李满祥主任,一边承担普通发热门诊任务,一边发挥专家作用大力科普。而身处武汉前方的医疗队员们,面对陌生的环境、致命的病毒,没有一个人退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脸上的一道道压痕,防护服里满满的汗水,护目镜上凝结的水滴,都是敢打必胜钢铁队伍的英雄勋章。

疫情汹涌来袭,感染科刘正稳老教授挺身而出,“我有经验,我先上!”第一批援武汉医疗队征集号令一出,呼吸内科支部书记朱柏站了出来,“我是党员,我先上!”武大人民医院东院一名危重症患者危在旦夕,正在此驰援的重症医学科主任石秦东冲向病房,“我是干部,我先上!”陕西第二批医疗队到达驻地,大量繁重任务接踵而来,护理组组长徐战磊首当其冲,“我身体素质好,我先上!”救治一名身处隔离病房的危重症患者需要成立24小时床旁救护小组,肝胆ICU九零后护士苏燕说,“我是单身负担小,我先上!”春节期间一直坚守在云南施甸县人民医院任职院长的重症医学科王雪教授,为了施甸的疫情防控殚精竭虑,“我是医院院长,我先上!”放不下藏区百姓健康,大年初二即提前结束休假的消化内科医师初大可,一返回西藏阿里就投身抗疫一线,“我是援藏干部,我先上!”疫情以来一直扎根扶贫点安康平利县三合村的运营部副部长左煌,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我是驻村第一书记,我先上!”一句句“我先上”,喊出了危难面前一附院人的“战疫好声音”。

疫情严重时,防护物资极为紧缺,但全院上下没有慌乱,大家始终保有敢于胜利的决心,相信“没有过不去的坎,办法总比困难多”。多部门紧急联动,甚至发动后勤人员自己去缝制口罩、头套和防护服,虽说不一定完全符合标准,但即使是“小米加步枪”,我们也要打胜仗。最困难的时候,医护人员本应4个小时一班,但延长到6个小时甚至8个小时,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只为了节省一套防护服,一个N95口罩。医疗队出征武汉,需要带走大量防护物资,防疫领导小组一致决定,“就是剩下最后一片布,也要优先保证前线!”这就是危急时刻、关键节点一附院人的硬核作风。

技术硬核:过人的救治本领、一流的科研实力是战胜疫情的最大法宝

技术是根,服务是本,任何时候,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才能够在面对艰难险阻时战无不胜。这些年来,交大一附院一直在传承弘扬西安交通大学医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即倡导“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科室找准自己的目标定位,树立自己的特色品牌,医务工作者人人都有自己过硬的救治患者的本领。正因为有“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院目标,有“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目标定位,所以每每在困难来临、危急关口,一附院人靠着自己的硬科技实力,带出自己的形象,形成自己的权威,获得社会各方面的称赞。疫情发生到现在,交大一附院的医务工作者零感染,对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得到方方面面的赞许,社会各界的称赞。

从收治第一例疑似患者、第一例确诊患者开始,一附院人就展现了自己过硬的技术实力,迄今已有11名确诊患者走出隔离病房康复出院,每名患者都对住院期间医护人员精湛的医术和暖心的照护所感动,首例康复患者隔离期一满就带着感恩返回医院捐献血浆。

一名疑似新冠肺炎产妇即将早产,医院多部门多学科多专家紧急联动,冒着感染风险助产妇顺利生产。胎儿因为早产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科全力以赴施救,医护人员24小时不间断守护照顾,最终母子平安出院。当一名确诊的危重症患者病情急转直下,危在旦夕,凌晨2时,心外科ECMO小组投入战斗,在与死神的较量中跑赢生死时速。此后的30多个日日夜夜,40余次院内专家会诊、一次全省大会诊、两次远程连线张文宏教授和李兰娟院士,成立由6名医生24名护士组成的床旁治疗小组,不惜一切代价挽救患者生命,先后6次把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而在武汉前线,一附院医疗队员在各自受援医院创造了一个个医学奇迹,武汉九院一名确诊的危重患者突发大面积心梗,武汉西安两地立即架起“远程支援群”,袁祖贻等多名心血管专家远程指导溶栓、架设临时起搏器,成功挽救患者生命。马现仓副院长任组长的陕西第二批医疗队,总结出“一体化两岗位三线制四定床五补充”医疗救治法,成功为一名危重症插管患者实施脱机拔管操作。重症医学科石秦东主任面对一名病情持续恶化、命悬一线的危重型患者,果断组建ECMO团队,在十分有限的条件下仅用时一个小时就完成操作,彰显顶尖重症救治技术。

同时,一附院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立足医学科学制高点,开展针对新冠肺炎的科学研究,许多科研成果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影像科郭佑民教授带领团队,成功研发新冠肺炎肺部感染辅助诊断系统,大大提高了新冠肺炎肺部影像资料的甄别、判断速度,并将系统面向全国同行免费开放使用。生物样本中心刘冰教授受邀参加一项关于新冠肺炎可能有效药物筛选的重大科学研究,为选择合适的新冠病毒靶向蛋白做出了重要贡献。肾移植科薛武军教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推出《新冠肺炎防控时期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的防控策略》,为同行提供了科学指南。

管理硬核:严密的组织体系、严格的管理制度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的特征,真正优秀的团队,是能够通过制度形成合理的组织和严格的管理,从而最大程度调动每个人的能力,达到1+1>2的效果。医学不同于很多其他学科,无论临床实践还是科学研究,单打独斗很难完成复杂手术或取得重大成果。因此可以看到,在此次疫情期间,因为有了强大组织力的保证,医院始终是团队作战,真正做到危急关头井井有条、井然有序。

疫情发生伊始,医院党委就迅速动员部署,第一时间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院长书记亲自挂帅,下设医疗救治组、综合协调组、物资保障组、后勤服务组、学生管理组、宣传报道组,按各自职能迅速展开工作,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场地规划设置、人员物资调配、制度流程再造、应急维修保障和战斗精神鼓舞。特别是成立了督导组,在刘昌副院长和冯广林副书记的牵头领导下,组织、人事、纪委、医务、护理等部门参加,对培训、管理、人员、医疗、门诊等各方面工作进行督导落实,有力推动了各项制度流程向末端延伸,各项防控措施走深走细走实。

让党的旗帜在防疫一线高高飘扬,这是中央对基层各个党组织的要求,交大一附院派出参加陕西省第一、二批援武汉医疗队的队员们,一到前线就立刻成立了临时党小组,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派出的援武汉国家医疗队,按照基层党组织条例,设立武汉前沿阵地临时党总支,10名干部、63名党员率先落实党总支提出的“带头听党指挥、带头扛起责任、带头协同作战、带头严守纪律、带头服务患者、带头科学防控”的“六个带头”要求。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在各个医疗队设立临时党支部,由党总支协调,将团队力量发挥到极致,截至目前,先后有82名队员主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马现仓副院长作为第二批医疗队队长,面对来自全省9个地市41家医院不同岗位和职务的121名队员,深刻认识到,没有科学严格的管理,不可能有效完成使命任务。到武汉仅仅一周,就率先提出八大铁律,对工作生活中的各项防护措施进行严格要求,在避免交叉感染的同时,快速把队伍捏合成一个能打仗的团队。施秉银院长在队伍抵达武汉的第一天,就要求建立危重病例讨论机制,集合全队力量,尽最大努力提升重症患者治愈率。同时,实行三级联动模式,严格按照半军事化要求进行管理,通过队管组、组管人,加强上下联动,坚持统一指挥相互协作,医疗队共收治危重患者109人,已有48例康复出院,绝大多数患者转危为安。

3月10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到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为我们战胜疫情注入一针强心针。交大一附院人将继续奋勇拼搏在两地三线的战场上,依靠“四个硬核”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当地供稿:王睿)

(责编:李志强、李浩)